如果在給德軍一次機會,他們依舊會義無反顧的選擇再用一次閃電戰進攻蘇聯。只是在新的機會中,他們會拼命改善後勤的短板,以及拼命滿足古德里安關於坦克部隊的需求。
然而德軍兵敗莫斯科城下是無可挽回的,北方戰場一年以來的血戰,德軍不但失去了繼續突破的能力,而且在消耗戰中被蘇軍完成了勒熱夫反攻。
純軍事角度來說,德軍真的只有一次勝利的機會,那就是將最初的閃電戰做得盡善盡美。
他們失敗了,被蘇軍成功的拖入到消耗戰的泥潭。
開戰前,歐洲效忠於德國的德意志民族人口超過七千萬,加之所有直接控制的民族,德國人口已經達到八千萬人的規模。反觀蘇聯,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又收復一戰時割讓的半個白俄羅斯,蘇聯人口已經達到一億九千萬。
當前世界的總體戰之格局,人口就是國家機器的動力核心。
即便戰爭打成這個樣子,蘇聯實際控制的人口還是比德國高上一千萬人。而且蘇聯已經進行戰爭總動員,全民配給制已經貫徹落實一年有餘,反觀德國還是沒有進行戰爭動員,工人們雖然開始增加加班時間,他們終歸還是有許多休假時間。
像是古德里安這樣的軍人,他樂意關注那個人提出的所謂的“戰爭經濟學”。
當針對法國的戰爭勝利後,德軍開始策劃對蘇聯的戰爭。
那個時候,古德里安要求德國的“三號”級別的坦克月產量最好能達到八百輛,最不濟也得有六百輛。實際呢!?
實際產量僅有平均二百三十輛,這裡面還有不少二號坦克和捷克生產的38T被統計在內。
除非德國開啟全民動員,其軍事工業產能才能達到巔峰。在楊明志沒有干涉到的位面,德國在1944年達到了產能之巔峰,亦是同年德國啟動了總動員,然而純軍事的來說,這個動員已經太晚了。
可站在當時德軍的角度,數百萬大軍有著空前的自信,德國國內的輿論亦是極度亢奮。既然可以用當下的軍力一口氣擊敗蘇聯,何必進行全民動員呢?
處於優勢地位的德軍雖然達成了戰爭的突然性,但蘇聯絕不是法國那種容易投降的軟柿子。前線損失一百萬,後方還能繼續徵召一百萬,蘇聯正在瘋狂挖掘自己的戰爭潛力。
那些最偏遠的村莊開始徵兵,那些最偏遠的小型礦場也加速挖掘。
彼爾姆的卡馬河上游,地質活動造就的複雜山區,一直是烏拉爾地區重要的銅礦石和鐵礦石的源頭。
石油是戰爭的血液,鐵礦石就是戰爭的骨頭。
彼爾姆自葉卡捷琳二世時期發現了銅礦後,沙俄立刻開始發展這一地區的冶金工業。無疑,沙俄在一度偏遠的烏拉爾地區發現了太多的寶貝。
地質探險家在彼爾姆發現了二疊紀的經典底層,遂用“彼爾姆”這一地名命名了那個兩億五千萬年前的時代。
但探險家的功績更為瘋狂。
卡馬河的上游地區被發現了鐵礦,它不是一般的鐵礦,而是鉻鐵礦。
鉻,它是各國戰爭工業必須的礦石,是增強炮管槍管、坦克裝甲金屬強度的必要元素。
德國控制區的鉻礦砂產量不能滿足德國戰爭工業消耗,導致德國不得不偷偷購買從土耳其進口的鉻礦砂,這條航路上危機四伏,已經全面戰爭的蘇聯已經顧不得所謂中立的土耳其。既然偷著賣給德國礦石,那就是可以擊沉貨輪的理由。
蘇聯的黑海艦隊大型水面艦艇幾乎全面戰沉,唯有近百艘只有兩個魚雷發射管的迷你潛艇在黑海遊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