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一日上午九點,楊明志的專列平安抵達了積雪覆蓋下的彼爾姆客運車站。
但當下蘇聯鐵路的客運業務已經壓縮到很低的程度,即便是客運車站,它也變成了巨大是軍械裝卸場!
一座巨大的蒸汽吊車,正如一緩慢移動的巨大怪物。吊臂勾住一門戰防炮,正緩慢的將其往平板車上調運。
楊明志透過車窗看清了整個過程,它更是看到,曾經的月臺也整齊排放更多有著極長炮管的戰防炮,排隊等候裝車。
“呵呵,和半個月前的情況變化很大呀。”楊明志對身邊的多布洛夫說。
“對不起,局長同志。上次經過這裡時我沒有注意。”
“沒關係。你看看到那個蒸汽吊車了嗎?上次它還不存在,看來彼爾姆這裡的官員辦事效率很高,他們迅速設立了這麼巨大的裝置。”
“他們定是接受了上級的死命令。有了重型裝置,物資裝卸會很快。”多布洛夫讚譽道。
“好吧,今天我真是大開眼界,不過他們也可以設定點重型龍門吊。走吧,我們已經到站,接下來還有要事要做。”
今天的楊明志確實感慨於如今的蘇聯,就是把一尊大號蒸汽機搬到了客運車站。
礙於科技的侷限,各國都不能造出馬力驚人的電動機。大型龍門吊本時空不但存在,各國大部分重型裝置的總裝這間都在使用它。
只不過和後世的那種可以緊靠一臺機器調運重達六千噸的超級吊車,這在當今是難以想象的。
其實即便是楊明志曾屬於的時代,能做到一臺吊車即可吊裝六千噸巨物的國家,也只有中國一家。
德國研發的虎式坦克已經進入批次生產階段,它是有著巨大重量的武器,德國也沒有合格的吊車能經受住這般重量。甚至於德國國內相當多的橋樑,也無法承受“老虎”區區一次的路過。
像是蘇聯,吊車整體調運諸如BT坦克這種輕型裝甲車,已經是許多裝置的吊裝極限。
大部門的重型榴彈炮,是依靠拖拉機推到平板車上。
楊明志當前看到的都是57毫米榴彈炮,它、較大的炮管引得楊明志注意。
他下了車在於接應自己的彼爾姆本地內務部人員一番交涉後,目光情不自禁的瞟到那裡。
一名姓安德烈耶夫的藍帽子邊走邊說:“尊敬的將軍同志,我們很高興您再度蒞臨彼爾姆。也許,您很喜歡這座城市?”
“當然。那裡!”楊明志隨手一指,“彼爾姆正在大規模生產戰防炮?”
“是的,將軍同志。”說到這個,安德烈耶夫頗為興奮:“我們這裡還生產最新的T34坦克,還有重型榴彈炮,還有……”
楊明志聽著這人說了很多,意思非常明確,彼爾姆就是一座大型兵工廠,其主要生產的也是陸軍急需的重型裝備。
但是斯大林已經告訴自己,像是喀山、彼爾姆這樣的大型工業城市,都會安排工廠生產最新的突擊步槍。
楊明志繼續問:“安德烈耶夫同志,看來您對這些非常上心。”
“謝謝您的誇獎,事到如今我不上心也不行。因為……我們這些隸屬於內務部的同志一直在準備著,如今很多新成立的部隊缺乏大量的基層政委,那將由我們優先填補這一空缺。我已經做好準備,隨時去戰場!”
楊明志點點頭,他完全明白此人的意思。
戰爭爆發前,直屬內務部管理的內務部隊兵力超過二十萬,他們中超過一半都是內戰時期蘇俄收養的孤兒,已經去世的捷爾任斯基就是他們的父親。這些人對於蘇維埃非常忠誠,當戰爭爆發時,他們寧死不降。當然,非常現實的因素擺在這裡,即便有人投降也是被德軍發現即槍斃,故而二十萬大軍撤下來的十不存一。
除了軍人,內務部還有大量的文治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