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爾地區是重要的兵源地,尤其是本地區第二大城市彼爾姆,城市附近所有的集體農莊的年輕男子,皆在徵兵名單內。
大量的農民被徵召,並在各個訓練營接收軍事訓練。
而大量的城市居民呢?同樣的,年齡在18歲到40歲的男人,都無條件的完成兵役登記。
最富有戰鬥力計程車兵他們的年齡往往在二十歲到二十五歲之間。恐怕任何的職業,如此年齡的從業者也都是年富力強。
只可惜這樣的年輕人已經損失太多,蘇聯的徵兵的年齡上限,已經開始奔著五十歲而去。
那麼,廣大的農民和市民,他們願意參軍嗎?
凡是接受過較高階別教育的人,他們總是踴躍參軍,成為所謂志願兵。而這種人也是最好的兵源,他們被訓練好後,往往補充進精銳部隊。
或是進入由內務部隊為基層,大規模擴充的師級單位,並獲得近衛稱號。
至於由集體農莊的農民組成的部隊,他們的戰鬥力實在值得商榷。
不可否認的是,部分由集體農莊農民構成的普通步兵師,總有幾個打仗出類拔萃。
然而大部分的普通部隊,他們確實非常普通,幾乎就是一群註定會被“戰場絞肉機”消耗掉的一個個數字。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看看他們的訓練時間吧!區區一個月。
僅有一個月的時間,放下鋤頭鐮刀的農民就成了基層戰士。
他們剛剛完成佇列訓練,能夠保證差不多的紀律性。
但他們的技戰術水平一團糟,除非他們能消耗更多的時間和子彈,增進自己的戰鬥技巧。
所以,當第六班的一眾孩子來到郊外的軍營靶場時。他們中的許多人的素質水平是超過訓練足有一個月的新兵。
不過,就打靶這方面,大部分的孩子還是比較欠缺。
畢竟他們是學生,聯盟面臨滅頂之災,他們的第一要務還是學習,接收軍事訓練是新加入的必修課。
打靶訓練一半一週一次,各個班級必須排隊打靶。
它完全就是走過場式的象徵性活動,彼爾姆市當局聽從莫斯科的命令,當局要求所有在校的中學生,必須學會如何射擊,必須能夠擊中一百米外的靶子,哪怕是瘸了一條腿的殘障學生,也必須如此。
命令是絕對的,最終彼爾姆市第一中學十年級第六班,不可以有一個懦夫!
對於柔弱的莉莉婭,她之前的所有打靶訓練表現的都是一塌糊塗。
倒是莉莉婭在別的方面,諸如佇列訓練和拆裝槍械,表現是尚可的。唯獨到了打靶這一項,一旦聽到槍聲整個人像是失了魂似的。
她為何有如此的過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