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想著,定慧師太心中忽然間一聲長嘆,可憐那靜璇徒兒,唉……此也是命中註定,讓靜璇徒兒遇見了李易,要遭受那情劫之苦,唯望靜璇徒兒也大毅力,大智慧,慧劍斬情絲,求得大圓滿。
李易與靜璇相識相知之事,早有靜璇一一稟報尊師定慧師太,靜璇初陷情網而不自知,後才有靜璇於潮音洞中面壁思過。一朝被定慧師太點化,靜璇剃去三千青絲,決意於紅塵中歷練。
靜璇自幼被定慧師太撫養教導,定慧師太與靜璇名為師徒,實與母女無異,靜璇辭別定慧師太后。已經五年未歸山門,定慧師太焉能心中不牽掛?所以乘此道教宗門大比試之機,定慧師太施然而來,一則尋求靜璇的訊息,一則也想看看,到底那靜璇口中的李易是何等人物?
在此次前來龍虎山的路上,定慧師太心中不無想法:若是那雲山派李易乃是油滑耍奸的小人,弄些詭計小伎倆欺騙了靜璇,自己哪怕就此讓靜璇怪罪。也少不得要使些降魔手段……
然而李易卻是如此的一個人物……
定慧師太乃是佛門高人,道心如皎皎明月,安能做那欺心瞞意之舉?所以在慈苦方丈承認李易東林寺監寺長老地位後,定慧師太也是站了出來。
………………
佛教的兩位大能之人皆是站出來承認了李易的地位,廣場上眾人此刻再無懷疑,只是此刻大家的注意力已經不在李易的身上,反而是齊齊將目光投向了中宮臺上其它諸人。
佛教歸佛教,李易最根本的身份畢竟還是道教雲山派的一個晚輩弟子。儒教前輩們怎麼看?道教前輩們怎麼看?
果然,中宮臺上道儒兩教諸人皆是靜坐。誰也沒有起身的意思。修真界最重麵皮,就拿道教四大宗門來說,不管李易身份如何,若是四大掌門人齊齊回禮李易,那麼豈非四大宗門平白的比雲山派低了一個輩分?四大宗門誰肯低下這個頭?
李易如今也是頗有騎虎難下之勢,李易原本不過是吃了暗虧。心中不忿想要討個說法罷了,沒想到被少林寺慈苦方丈點出身份,並施然還禮,既然如此,現在李易可不僅僅是雲山派的一個晚輩弟子。同時也還代表了東林寺的監寺長老。
東林寺的監寺長老行禮,若是儒道兩教沒一點表示,李易就此轉身而去,修真界要怎麼看待李易,看待東林寺?
不過話說回來,人家不還禮,你難道要逼著人家還禮?你就是逼,你逼得過人家嗎?
事已至此,無論如何也是不可退縮,李易心中浮現了東林寺前任方丈普世禪師離世前眼神中的殷切期盼。李易遂將心一橫,再次拱手道:“東林寺監寺長老,雲山派李易見過諸位!”
李易此次行禮拱手而不彎腰,言稱諸位而非前輩,乃是將自己置於東林寺監寺長老之位,與中宮臺上諸人平起平坐。
事情當真是一波三折,龍虎山廣場上眾人原本以為只是一場普普通通的抽籤大會,沒想到竟然發生瞭如此多的曲折離奇,真是比戲本上寫的還要精彩,眾人這會忘記了交頭接耳,喧譁浮躁,一個個聚精會神的盯著中宮臺前的方寸之地。
大家的心裡都在猜想著接下來的故事情節的走向:到底是中宮臺上諸位掌門人服軟,還是那雲山派小道士灰溜溜的下臺。
“無量天尊!雲山派有徒如此,故人有徒如此,實在是我道教之幸事,修真界之幸事!”沒讓眾人等待多久,龍虎山天師派當代天師張若虛站起身來,朗聲道號後,向著李易還了一禮。
張若虛的言語如清風流水,拂然灑脫,動作如明月大江,清新自然,一時間眾人紛紛歎服,果然是天師世家,道教之首,這份氣度,這份心胸,讓人嘆而服之……
張若虛聽著眾人的嘖嘖稱讚,面上齊雲朗月,真是令人心折不已,不過張若虛心中有苦,唯有自己知之:
如果說嵩山少林寺要應對全真派的威脅是數年後的事情,那麼龍虎山天師派要面對的威脅,已經是迫在眉睫了。
少林寺能放下禪宗祖庭千年古剎的名頭,向李易以及李易背後的雲山派,東林寺示好,天師派為什麼不能放下千年世家的身段呢?
更何況,同為雷法修煉門派,在雲山派沒落的幾十年前,雲山派可是與天師派關係非常友好,幾近攻守同盟,共同應對著全真派的內丹之道。
如果說幾十年前的雲山派與天師派幾乎是攻守同盟的話,那麼同為道教四大宗派之一的青城派幾乎是天師派的小弟了。
青城派因青城山而得名,青城山洞乃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大洞天,素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青城山坐落於蜀中。正是天師道之發源地,初代天師張道陵曾於青城山上講道,創立天師道之前身“五斗米道”,張道陵飛昇之地便在青城山上。
後因蜀中戰亂,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道搬遷至龍虎山,餘下一部分道人留守青城山。便是青城派的前身,青城派雖以雙修術聞名於道教,實則與天師派一脈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