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高拱之所以能如此牛氣哄哄,不是高拱有多少能力。當然了,高拱本身是有能力的。在嚴嵩倒臺之後,重新整理吏治的過程之中,高拱是出了很大的力氣的。
但是,高拱最大的靠山還是太子。
太子與高拱之間的感情,不敢說人盡皆知。但是大部分高官都知道。大部分從嘉靖對高拱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嘉靖已經不得不承認一個現實,那就是自己兒子恐怕不是什麼聰明 人。
故而一方面督促太子生兒子,一方面給太子安排一些得力的輔臣。高拱就是其中之一。
大明的東宮制度是有些問題的。
在太祖皇帝的時候,太祖皇帝對太子朱標,是非常喜愛,將東宮班底與朝廷班底合二為一,這樣做也是有好處的。那就是減少了君權與太子之間的摩擦。不會出現漢武帝的悲劇。
但是之後,漸漸演變成為太子沒有班底了。
畢竟朝中大臣,即便是掛上東宮的官銜,他們與太子接觸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與太子之間的感情也就那樣。太子反而親近自己的幾個老師。
一般來說太子的老師在太子登基之後,都能飛黃騰達。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只是嘉靖疑心從來很重,見識過群臣之間的爭鬥,他很擔心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如果有一個萬一,太子登基,太子能壓制住這些大臣嗎?
就好像是徐階。
所以,原本的模式不足為憑。需要為太子提前打造班底,在朝廷之上有一定的話語權。
有這個前提,高拱就站在不敗之地。所以,高拱才敢屢屢發聲,對抗徐階。
只是而今將高拱抬入內閣,是不是有一些不合適?
嘉靖對群臣不信任,給太子加碼。同樣。嘉靖對太子就信任了。雖然嘉靖覺得太子不可能搞出什麼事情來,無他能力不夠。但是嘉靖知道,很多事情,未必是當事人願意的。而是被身邊的裹挾了。
所以,太子的力量固然要加強。但是太子力量太強大了。嘉靖也有一些不放心了。
嘉靖思忖了一陣子,心中暗道:“如果周夢臣入京就好了。”
周夢臣與徐階之間分道揚鑣的勢態,在嘉靖眼中看得清清楚楚的。這也是政壇上的常態,嘉靖並沒有感到吃驚來。周夢臣天南地北立下這麼多功勞,如果一舉入閣。有些牽強,但是擔任六部任何一個尚書,卻是毫無問題的。
而且嘉靖可知道,周夢臣與高拱之間,還是有些交情的。
如此一來,周夢臣加高拱對抗徐階。或許是可以的。
嘉靖思量來去,覺得這個辦法,未必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