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只好退下。
嘉靖其實也知道。吳山人心已經不在內閣了。接下來不過是走程式而已。三請三辭而已。
吳山走後,嘉靖猛地起身,一個沒有注意,衣袖將茶碗帶到了地面之上,“啪”的一聲 四分五裂。正如嘉靖的怒氣。
嘉靖對徐階也是覺得很憤怒。
因為到了現在,內閣之中已經是徐階的一言堂了。內閣五個人,已經走了兩個,留下來兩個都是資歷很淺薄的。嚴訥真是人如其名,是根木頭。至於袁煒也有一個致命的問題。
那就是景王的問題。
讓景王留京的是嘉靖。而徐階將這個問題推到了袁煒身上。因為他曾經是景王的老師。但是在大明正統士大夫眼中,太子已經確立了。景王就不應該留京。應該速速出京,在藩王安置才好。
於是袁煒就成為的眾矢之的。
如此一來,袁煒在內閣之中,哪裡有什麼話語權。不過是附署名字而已。
這樣的內閣格局,是嘉靖一直想要避免的。讓嘉靖不由想到。當初楊廷和在的時候。那種政令不出皇宮的恐懼感。但是徐階又不是楊廷和。
如果徐階是楊廷和這類的權臣倒也好辦了。
嘉靖不憚於發動一場政變式的清洗。但是徐階不是。
徐階對嘉靖,從來給人一種綿裡藏針的感覺,幾乎嘉靖所有的想法,徐階都答應下來。對嘉靖的恭敬程度,不下於嚴嵩。但實際上,他對嘉靖的命令,從來是有選擇的執行。並且對於自己想要推行的事情,從來是明裡暗裡的推行。
這讓嘉靖一直在猶豫。
嘉靖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搞掉一個人是很容易的。但是找一個代替的人,卻是很難的。就好像是嚴嵩,嚴嵩是何等威風八面。但是嘉靖想要弄死嚴嵩,也不過是一日的功夫。而今也是如此,嘉靖想要拿下徐階,是沒有問題吧。但是問題是誰代替徐階?
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畢竟,不是誰都能將大明朝給玩轉的。而且嘉靖也不得不承認,徐階成為首輔之後,朝堂風氣,吏治等各方面,有了非常明顯的好轉。大部分朝廷機器恢復正常運轉。這都是嚴嵩做不到的地方。
誰又能代替徐階啊?
徐階之後,嘉靖看上的也只有高拱。
對,而今內閣集體沉默,幾乎成為徐階一言堂的時候,真能與徐階對抗的,就是吏部侍郎高拱。似乎,一夜之間。大明朝廷的政治格局,從之前內閣的內部爭鬥,再次轉化為了傳統的閣部之爭。
之前也說過,吏部尚書最為重要,一個強勢的吏部尚書敢懟整個內閣。
而今高拱就演示了什麼叫做強勢的吏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