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角度說,大明朝廷的統治,對這些人來說,並不是愉快的回憶。
所以呂州城上下,對大明認同感,不能說沒有。但是很薄弱。如果有一點,真發生什麼事情。呂州城未必不會背叛朝廷。
而唐順之做出的預防手段就是,讓呂州城與大明一樣,存在一個士紳階層。唐順之對自己的家教很有自信。唐家到呂宋不妨礙唐家子弟靠進士。
甚至還有好處。
畢竟,不管將來呂宋的科舉怎麼辦。都比在江南四府死亡考區強吧。
讓唐家成為呂宋士紳的代表。將來唐家在呂宋的權勢也可以保證。這對呂宋有好處,對大明也有好處,長久的看,對唐家也不是沒有好處的。
這些唐鶴徵能夠理解。但問題是,呂州而今是什麼鬼樣子,連內地一縣城,不,一大鎮,未必能比得上。讓唐家遷到這裡,落差實在太大了。
只是唐鶴徵是一個孝子。嘴巴微微張合,沉默了好一陣子,說道:“孩兒遵命。”
唐順之伸手撫摸唐鶴徵的頭,說道:“苦了你了。”
唐鶴徵說道:“只要父親想要的,孩兒一點也不覺得苦。”
至於真的不覺得苦,而是口中不覺得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在唐順之最後一段時光之中。唐鶴徵跑遍了呂州城附近的山丘。終於找到一處吉穴。唐順之死後,就葬在這裡,唐鶴徵並沒有將唐家都遷過來,而是主持分家,將家產分給弟妹。他自己孤身一人來到了呂州,在這裡結廬而居,辦了呂宋書院。成為南洋第一書院。
而唐鶴徵本身就是傾向於氣學。再加上,身在海外與西方思想高密度碰撞。在十幾年之後,成為在周夢臣之後,氣學又一大儒。
而唐家的更是與呂宋綁在一起。在未來很多年之後,唐家都是呂宋大姓。就如同個陳家林家於福建一般。
當然了,那就是後話了。
一個月後,周夢臣接到了呂宋的急報。看到唐順之病逝的訊息,只覺得心中一痛。
唐順之在南洋巡撫任上下的心力,任誰都能看出來的。包括周夢臣。有唐順之在一日,周夢臣對南洋就沒有一點點的擔心。而今卻不一樣了。
他必須思考唐順之的接替人選。
譚綸自然是首選。
但是周夢臣對譚綸的影響不好。原因很簡單,在他心中,他可不記得譚綸之後的地位,他只記得譚綸是敗軍之將。
周夢臣不否認,譚綸是有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