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工匠,自然也慢慢心服了。
因為他們見過太多,根本不出面的指揮的官員。也見識過很多胡亂指揮的官員,周夢臣在整個指揮過程之中,並不是沒有犯錯,但是他對下面分工明確,誰做什麼,都具體到每一個負責人。真做不了的,告訴周夢臣。
周夢臣會細細琢磨,是真做不了。還是他們沒有想到該怎麼做。
能做到,周夢臣會細細講解。讓他們試試。實在做不了,周夢臣就改設計。
這些工匠們何等見過如此通情達理的上司。
於是,在周夢臣的指揮之下,速度奇快。
當然了,這也是這都是木製建築,這樣的建築其實有一點點的堆積木一樣。
不過數日,重新調整過佈局的盔甲廠就搞好好。
整個廠大體兩長排車間。中間是倉庫。周夢臣沒有專門學過工業設計,大體是從第一個車間開始,走一個U字線,一輛戰車就算是下線了。等戰車不做了,就分為一個是木匠皮匠車間,一個鐵匠車間。整個規劃,在周夢臣看來,尚且過得去。
隨即,開始第一批造車。
造的不是戰車,而是木工車床。
這一次,周夢臣設計更有模有樣了。
周夢臣完成了多次齒輪設計。對這個設計元素已經很熟悉了。這一次設計是武昌的2.0版本。但是還有一些問題,讓周夢臣要處理的。
首先是度量衡的問題。
在武昌的時候,其實並沒有多少車床。度量衡自己把握就行了。
而今卻不一樣,周夢臣整個廠子裡面大概有一百多臺各種各樣的車床。想讓將這些零件拼成一輛車,誤差就一定要小。而大明各種各樣的尺子也就罷了。而同一柄尺子,長度還不一樣。
比如營造尺,在三十二厘米上下,有三十三厘米的。
周夢臣不得不先打造出一批精度最高的鐵尺。並設計了分尺,厘尺。大體一分尺在三厘米上下,一厘尺在三毫米左右。
在這個基礎之上,才重新打造這車床。
度量衡問題,僅僅是周夢臣遇見的一個小小的問題。
周夢臣將自己的構想變成現實之間,可是不知道多少問題要一個個解決。有些東西,周夢臣也沒有辦法,只能召集工匠集思廣益。而這個時候,殷正茂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