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周夢臣一直以來的理念。
周夢臣從後世而來,對知識的觀念才來是非常開放的,絕對不會想留一手。甚至他巴不得弟子之中,有能夠超越他的人。畢竟科學不是古人的所謂學問,是需要一定的科學家基數的。
這個數量不夠的話,連最基本的科學傳承都很成問題。
周夢臣恨不得一日之內,從大明各地抽出大批志同道合之人,有什麼不敢外傳的。
只是可惜,思想傳承與演變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周夢臣努力傳播,而今能完全理解周夢臣科學理念的人,一個也沒有。只有兩個半個,一個是程大位,他是周夢臣一手教匯出來,只是礙於認知水平,還沒有到出師的時候。另外一個是張居正。張居正是從儒家的角度來解讀周夢臣一些想法,因為出發點的問題,他只能理解一半,至於剩下的一半,或許將來某一天就理解了。
或許永遠不能理解了。
或許這種認知上的阻礙,就是所謂的知見障。
楊守敬猛然起身說道:“宏量。”
引周夢臣進來的楊宏量立即起身說道:“屬下在。”
楊守敬說道:“跪下。”
楊宏量“撲通”一下跪在地面之上。
楊守敬說道:“這是我家不成器的孩子,在天文之道上,還是有一點基礎的,如果周先生不介意的話,可否讓他拜入周先生門下學習一二。”
在別的官場之中或許生態不大一樣。
但是在欽天監這個小生態之中,一個人為人處世,官場情商水準,並不是決定他能走多遠的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在天文之道上的學問如何?一個人在能拍馬溜鬚,天象有變,皇帝召見讓你講解,你講解不出來,一樣罰俸降職。
所以楊守敬自然要為子孫考慮,見周夢臣一身本事是自己遠遠不能企及的,自然想讓自己的兒子拜入周夢臣的門下。
他年紀大了,將來欽天監的位置定然是周夢臣的。
但是周夢臣之後,未必是周家的,而是周夢臣弟子的。
畢竟,欽天監正這個位置,並不是世襲。甚至也有一些避諱世襲,就好像楊守敬退下來之後,接替他位置的人,定然不是楊家的。這也是沒有說出口的潛規則了。
周夢臣大吃一驚,說道:“這不好吧。”
別人的弟子,是一個比一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