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告訴下面的學子們,在宣宗時期,遊寒縣那時只是個村,後來才變成鎮。
再到如今,這裡成為人口眾多的大縣。
而在遊寒村原址面朝寒山的方向,大家或許只知那裡有個左家廟宇,百年間香火不斷。
後人有去左家廟宇求子的,有去求姻緣的,但其實那裡歷經數年還立著一座碑,坐落於寒山懸崖峭壁之下,碑上刻有四字:酒灑河山。
這四字就是由左家探花郎出身的小女婿,後高居宰相之位的羅峻熙親筆鐫刻。
“說起這位青史留名的羅相,我知道在座的各位滿是驕傲和自豪之情。
因為想必你們聽過傳言,說咱們這遊寒縣書院的許多珍貴書籍,都來自於那位羅大人捐贈。
但我今日不得不站出來澄清一句,並不是的。
據我所知,目下我們書院的書籍,只剩下一本是出自羅相贈與,還被咱們山長束之高閣,誰都不讓看,說那是鎮館之寶。甚至整個州府,整個咱們北方地域的書院全加在一起,羅相留給後人的真跡,也不會超過三本。
且三本聽說還都是農書。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還要那麼傳啊,這就要提:傳承二字。”
老先生說到這裡,面露動容:
“最開始,羅相在考取探花功名後,只是位在翰林院任職的羅大人。
羅大人深知咱們這偏遠地方想要讀到好書,想要讓更多的人能讀得起書,極為不易。
所以他真的有向老家以及各個偏遠書院捐贈許多書籍。
至於之後的事,其實不難猜到。
在歷經多年後,羅大人當年捐贈的書籍早被後人翻爛。但是別忘了,當年受益於羅大人捐贈書籍的那些舉子們進士們,他們也會一批又一批的考上去。
然後就有了偏遠書院會再次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一撥又一撥的新科舉書籍。
而且捐贈者只使用一個共同的名字,他們都叫羅大人。
一代又一代鯉魚跳農門的功成名就者,想用此種行為感念羅峻熙,這就叫作傳承精神。”
老先生望著講臺下一張張熱忱的年輕臉龐:“所以我願諸位早日金榜題名,將來也能延續這種傳承。”
說完就希冀地看著大家。
而下面的學子們則是一臉問號:沒啦?這就傳道育人完了?您這也太潦草啦,都沒有聽夠。
“先生,您再接著給咱們講講。”
“再接著講啊……”老先生看眼日頭,行叭。
就當作是給學生們上場前的心理輔導了。
“要說關於左家的故事還真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