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再懵。諸葛亮的事必躬親難道也是錯誤的嗎?
熒屏前的陳老和孫老也都饒有興趣地看著劉方,等著他對第三個論點的解讀。
劉方也沒猶豫:“首先,諸葛亮未選拔任用才能超過自己之人。雖然他從下層提拔了蔣琬、董允、楊洪等人物,但這些人比諸葛亮更謹小慎微,更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
其次,諸葛亮所作所為沒有鍛鍊人才。咱們就以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為例,諸葛亮以‘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為由向劉備‘乞假劍印’而掌握軍政大權,之後的戰術分工更是讓常人琢磨不定,張飛只管‘縱火燒之’,關羽則‘放過中軍’,‘縱兵襲擊後軍’,關平、劉封負責‘預備引火之物’,趙子龍領受絕對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輸,不要贏’,劉備原來的師爺孫乾則是‘安排功勞薄’,這種戰術完全莫視了軍事民主決策及對將帥鍛鍊的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諸葛亮個人智慧的壟斷。他這種習慣性做法導致了後來古蜀漢政權內部對諸亮葛的絕對
(本章未完,請翻頁)
依賴,廣大謀士及將士缺乏足夠的鍛鍊,難以為古蜀漢政權造就和培養後續人才。
第三,用人不當。諸葛亮為古蜀漢丞相,工作勤勤懇懇。史書記載,在古西漢時期,陳平任漢左丞相,劉恆皇帝一日問,全國一年審決了多少案件,全國一年的財政收支有多少,右相周勃答不出來,劉恆問陳平,陳平說:‘這些事有人主管。’劉恆問:‘誰主管?’陳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問題,可以問廷尉;陛下要了解財政收支,應該問治粟內史。’劉恆又追問:‘如果什麼工作都有人主管,那麼你管什麼?’陳平答:‘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候;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帝乃稱善。
陳平、諸葛亮都是當時古漢代的高官,作為領導者,一個重要職責是‘授權原則’,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務,下屬獲得一定的職權和責任,就能獨立地發揮自己的才能並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勵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不一定要在各個方面都比別人強,而在於具有調動下屬積極性。不授權的領導不僅對領導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屬還會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獨立創造力不能得到發揮,因而會失去工作的積極性,這種領導方式還會失去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機會。
古蜀漢在諸葛亮任丞相期間,諸事皆決於他,雖說是鞠躬盡瘁了,但也壓制了其他人才的成長和發揮。大家說說,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是不是很失敗?其後果就是在他身隕之後,蜀國就沒什麼傑出的人才了,自然也就離滅國不遠了。”
眾人皆有所悟。
二老也分別坐在熒屏前不斷地直點頭,感慨不已。自然,心得良多。
張家國教授再次嘆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啊。”
老教授在影片中不住地點頭又搖頭,也不知道他是因為贊成劉方的觀點而惋惜古蜀漢的命運,還是因為劉方推翻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拜而在那裡反覆糾結。反正,張家國教授看起來的確是真的對《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有些情節。
猛地,張教授醒悟了過來,這可是在直播啊。
他整頓了一下精神道:“劉方啊,我有文學界的朋友覺得你在《三國演義》裡面開篇寫的那首《臨江仙》非常好,似乎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一種透徹的感悟,很雄渾大氣。但他說,你這首詩詞很符合梟雄之類的人物去煮酒論英雄,讓我問問你能不能寫一句詩詞,就一句,用來描寫小人物的精彩人生?”
嗯?啥意思?就是說——不服氣啊?!
這病得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