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失誤可以得出兩個重大教訓。
第一,荊州之地不能作為安邦定國的根基所在。兵法有云,衢地只能合交,而不能強攻。一旦將國家根基建立在四戰之地之上,則必然引得周圍國家群起而攻之,其結果必然是國力衰竭甚至滅亡。
第二,只有建立穩固的大後方,才能最終真正奪取四戰之地。蜀漢剛剛攻佔益州,大後方還沒有建立,就迫不及待的從荊州出兵北伐,結果就是最終飲恨而已。
縱觀荊州之失的全過程,可以說,關羽的責任是次要的,主要的領導責任應該由諸葛亮承擔,諸葛亮一生的事業沒有取得最後成功,與其荊州戰略決策失誤存在著直接的關係,荊州地失人亡標誌著古蜀漢從此由盛轉衰。這就是我們書中所說的‘大意失荊州’。失去的不僅僅是荊州,而是整個古蜀漢的統一大業。”
劉方對第二條用的解釋時間比較長,因為這是直指諸葛亮核心錯誤的問題,這也是改變諸葛亮在大家心中觀念的核心問題,所以要說服大家接受這個觀點肯定是要有能夠打動大家的核心說辭內容,需要一定的篇幅。
這一條總結的就太關鍵了,鮮有人提出這個觀點。可聽到劉方所言又是那麼合情合理,觀看節目的很多人都陷入了深思。
劉方依然在闡述自己這個觀點:“佐證這個戰略決策是根本性錯誤的另一個證據是,在隆中對發生的多年之前,請注意——是多年之前!孫權徵求智囊魯肅己方將來發展方向的時候,魯肅也把戰略眼光投到了荊州,建議孫權據有荊州以爭霸,這個建議獲得了孫權的高度讚賞和肯定。其後十數年,東吳不斷對荊州劉表或者其部下黃祖用兵,是因為他們的戰略目標已經很明確了,那就是一定要拿下荊州。這也是劉備諸葛亮巧取荊州後那麼心虛的地方,因為這裡是東吳一直在爭取霸業的必奪之地,而且為此已經爭奪了多年,這是世人皆知的。
大家想清楚了嗎?諸葛亮的戰略構想是據有荊州,聯合孫權以抗曹魏。大家看看,他的根本出發點就錯了。試問,你佔據了人家一直為之而奮鬥、且想佔據的地盤,而你劉備諸葛亮還是以不光彩的手段奪取的,東吳怎麼會和你無條件聯合?這也是為什麼其後東吳不斷蠶食荊州領地,以及關羽兵敗的首要責任當始於諸葛亮了。而其後,劉備、張飛及蜀國精銳為此報仇並隕落而造成了蜀國的實力大減,毫無疑問,算起來,這個首要責任是要落在諸葛亮的頭上。”
所有的人都沉默了。這個結論太顛覆自己的想象了。
張家國教授嘆道:“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實在是令人太過可惜了。看書的時候,對鳳雛能和諸葛亮這條臥龍並列一直不甚理解,始終沒覺得鳳雛有
(本章未完,請翻頁)
什麼地方能和諸葛亮比肩,甚至攻打四川也讓我覺得是因為他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而去搶功,沒想到他意外身死落鳳坡。可現在,聽你這麼一分析,我才知道,鳳雛的確是很厲害,眼光很獨到。可惜了鳳雛早逝,讓劉備損失很大啊。”
劉方應合道:“是啊,我希望大家再仔細琢磨一下這其中的關係,就能知道,諸葛亮當初的戰略決策一開始就設計的有點一廂情願了,把孫吳設想的太無慾無求了。這一點可以說是他最重大的失誤。”
電腦前很多人恍然。
陳老在中場休息的時候就被家人催促著去休息,他堅稱今天例外,非要看完外孫劉方的直播。
因為,他知道,劉方可不是一般的藝人。他想第一時間看到、知道劉方又有什麼表現。
看過多遍《三國演義》的他對張家國教授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聽了劉方前面的兩個觀點覺得很有道理,摘掉花鏡,他閉著眼睛細細思考著,越想越覺得其中的論點暗合著當代華夏國的發展,尤其是第二點,中東等熱點地區就是現在的四戰之地,絕非當下國家可以下大力氣、花費大資源去經營的地方,更不可能介入太深。這也真正符合了國家最根本的利益。
張家國教授點點頭道:“我個人認可你前兩個觀點。那你再說說第三個原因吧。”
劉方也微微一笑,這第三個原因幾乎是前世盡人皆知的觀點了,絲毫沒有難處。
“至於第三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在人才培養方面是很失敗的。這一點也是在他去逝後體現的淋漓盡致。然後,我們大家可以再往前追根溯源。哦,原來,諸葛亮的‘事必躬親’才是造成人才斷檔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