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報到那天,霍一多父子安置好行李,當進京的火車即將駛離站臺的時候,霍一多望著車下前來送別的親人,不知怎的眼前突然一片模糊,淚水不爭氣的湧眶而出。霍一多是第一次離開家,想到再見到親人們、再吃到媽媽做的可口的飯菜可能要等上一段時間了,霍一多不禁一陣傷感。接過爸爸遞來的毛巾,一多為了掩飾自己低落的情緒,對爸爸說:“爸,我先去洗把臉,回來再眯一會兒,等過了山海關我陪您喝酒。”
霍一多躺在臥鋪上,想到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一個書生進京趕考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靠雙腿,運氣好點的還可以搭乘個有錢人家的馬車,驢車。這一去就得離家二三年,那得帶多少銀子和衣物啊。特別是銀子,帶多吧,怕被偷、被盜。帶少了吧,你讓這二三年的衣食住行怎麼解決?還有,通訊也相當落後啊,沒有電話、呼機、手機,寄封信也要很長時間,那家裡人不是整天擔心的要死?現在多好,坐上一宿的火車就到了,想家了還可以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於是不禁感嘆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達。
經過了一宿的顛簸,火車於清晨時分到達了首都北京。這是一座歷史悠久卻又不乏現代氣息的大都市,這之後的四年乃至更多年,霍一多都將要在這裡度過。
霍一多和父親拖著行李出了北京站。在北京站廣場的東側,有很多各大高校負責接新生的接站點,當然也混雜著不少北京民辦高校到現場招生的招生人員。有些民辦高校為了搶生源,絞盡腦汁把自己學校的名字起得和名牌大學相似、容易混淆,同時又不斷向你鼓吹他們學校怎麼、怎麼好,怎麼、怎麼有優勢、還包分配等等看上去很美的優越條件,為的就是騙取那些缺乏見識、不明真相外地來的莘莘學子們,以此來盈利。這些民辦高校就是若干年後被新聞媒體紕漏的那些野雞大學的前身,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野雞大學在火車站搶生源這種落後的招生方式已經被網路等更多的更現代的手段所取代。
父子倆很快便找到了一多被錄取學校北*大的接生點。這是一個相對比較顯眼的位置,在這個接生點前面是比它更為更顯眼的北大、清華等其他“985”高校的接生點。從接生點的位置排序上不難看出接新生學校的名氣和在北京大學界的江湖地位,而那些名字稀奇古怪的民辦高校多數都被安排在了車站角落或者天橋下面、地鐵出口後面等不起眼的地方,這不是他們出得起或出不起場地費的問題,這是規矩,中國人最講究的就是規矩。
北*大負責接新生的帶隊老師和學生們熱情的接待了父子倆。
“叔叔好,歡迎您的孩子加入北*大,以後他就是我們的學弟了,請您放心,在我們北*大,相信學弟一定會度過一個美好、多彩的大學生活。”典型公關式的客套話。
父子二人表達了謝意。在出示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並填寫了相關表格資訊後,霍一多和父親被引領到北京站廣場東側不遠處停車場北*大接新生的免費大客車上。由於才七點,時間尚早,所以車上只坐了一個頭發很長的男學生,沒有家長同行。想到馬上就要成為一個學校的同學了,霍一多主動上去打招呼。
“你好,我叫霍一多,遼寧人,文法學院大一新生,以後就是同學了,請多關照。”霍一多伸出手,表示友好。
“你好,我叫徐冰,河南洛陽的,咋恁巧咧?我也是文法學院大一新生。”徐冰站起身,握住了霍一多伸出的手。又向身後的霍一多父親客氣的說了一聲“大,您好!”
“你好,孩子,叔叔當年唸書的時候就是在你們河南鄭州,到現在我還能想起來那裡燴麵的味道,河南可算我的第二故鄉了。”霍一多的父親年輕時當兵上軍校就是在河南鄭州。
“哦,是嗎?那歡迎您有時間回河南做客。”徐冰接著霍一多父親的話說。
“您好師傅,請問咱們這車什麼時候開啊?”霍一多問坐在駕駛座位上的司機師傅。
“哦,這是第一班車,11點準時發車。”司機客氣地答道。
“啊,還要那麼久啊?那我們打車需要多少錢啊?大約多長時間能到啊”霍一多問。
“這個時間打車大概其50多塊錢吧,40分鐘左右就能到。”司機回答。
“首都就是不一樣,這比我們家那邊起步價5元錢的計程車可貴多了”基本沒怎麼出過門的霍一多心想。
“還要等3個多小時,不如我們打車去學校吧。小徐正好也順道,要不就和我們一起走吧。”霍一多父親和兩個孩子說道。
於是,三人向客車司機和負責接生的老師分別打了招呼,決定打車去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