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度板塊的某個民族能在開伯爾山口修築一個要塞,那將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可以與戰國時期秦國的函谷關類似。
正如蘇秦評價函谷關與關中:“利則東出函谷,不利則入守關中,此王者之地也。”
此話用在開伯爾山口也是一樣的,當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民族強大,就可出開伯爾山口進攻西亞伊朗與中亞土庫曼方向,即使內部蕭條仍可穩守開伯爾山口,確保外地無法入侵。
如果按照秦皇漢武的做法,不僅會在開伯爾山口修築關卡,還會在兩側修築長城,並且越過長城控制部分山區,那才是最穩妥的方式。
吳大鵬會長計劃在打下印度地區的北部後,馬上就建開伯爾山口要塞……這樣,他可以安安心心整合整個印度的資源。
可是奇葩的是,印度板塊從沒有一個民族在此修築要塞,也沒有任何民族修築長城,印度板塊歷史上數次遭外來民族入侵,陸地上都是從開伯爾山口進入的!
雅利安人、波斯人、馬其頓人、嚈噠人、突厥人陸陸續續都越過開伯爾山口,統治印度河流域!
德里地處恆河上游,距離印度河流域較近,突厥人的德里蘇丹國顯然是想要統一管控兩大河流域。
但是這個地方也正是吳大鵬會長看中的地方。
若是德里蘇丹不先來侵入馬布裡國,吳大鵬會長可能還會安心再發展一段時間,等著更好的機會來趕走德里的蘇丹貴族們……在他的眼裡,那些傢伙只會破壞而不會建設。
但是,對方卻先動了手,這樣的好機會,他就算準備不充足也要狠打德里蘇丹!
吳大鵬會長認為,聯邦帝國的軍隊就算是打敗了,也能全身而退!
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
那是胡說八道……德里蘇丹的名聲臭得很,只不過他們遇到了不被逼極了總是會認命的民族罷了。
狠狠揍他們一頓,外表強大的德里蘇丹一下子就露餡了!
要讓所有人都怕上二十年的想法,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被德里蘇丹壓榨的民族一看到他們不過如此……吳大鵬會長不會相信他們還會認命!
這是人性裡的基本常識……
德里蘇丹一方面要對付越來越多的農民騷亂,另一方面要對付遠比他們可怕的,從海上,從河上來的敵人……更重要的是,還有正在向北挺進的馬布裡軍隊,他們可是擊敗八萬大軍的軍隊!
整座德里城陷入了混亂,傳令兵們不停地跑出跑進……整個北方的軍事重鎮也亂成一團,他們都沒有想到真正的危險竟然會來自海上,來自南方!
杜少校別看只帶了不足三千人的隊伍,但是他在北方的西部海岸的某處進河口後登陸後,就像是一把利劍直接刺到了德里蘇丹軟弱的軟肋上!
他的隊伍在德里地區的西部根本就沒有遭到什麼抵抗。
而他帶的兩桅式海船隻能在河流裡慢慢探索……由於事發突然,帝國海軍根本來不及弄清楚整條天竺河的水文情況……吳大鵬會長也沒有給他們提供什麼資料。
吳大鵬會長當時只能抱歉了,印度河是世界上河道每年都要發生變化的河流之一,他可找不到明確的水文資料……只能告訴他們要充分利用那裡的河流資源……好在此時的天竺地區造船的能力極低,就算是河船也根本無法與聯邦帝國相比,大宋的造船技術都能甩它們的幾條街外。
PS:感謝書友老王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