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263年的廷試中,陳宜中沒有辜負賈似道的期望而名列第二。
陳宜中果然是個人才,他較為通時務,因而在賈似道的蔭庇下很快升遷,先後任紹興府推官校書郎。
又過了幾年,他被遷為監察御史。
過了不久,極端保守派陳元鳳再次出任丞相,賈似道害怕他侵佔自己的權利,一心想除掉他。
便暗中指使陳宜中參陳元鳳縱使丁大全肆惡。
結果打贏了這場權鬥……陳元風被革職,任太府卿去了。
陳宜中那時考慮到在朝廷擔任御使積怨太深,而且做地方官也有利於自己建立政績,於是在賈似道的安排下先後轉任浙西提刑、崇政殿說書、福州知府。
他在任職期間整頓生產,興修水利,積極採用流求種田之法,大面積推廣使用流求良種,引進流求的畜力……因此政績明顯。
十年後,升任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該職位相當於副宰相之職。
這時,陳宜中已經從熱血青年的書生變成中年油膩大叔了,已經漸漸躋身於實權人物之列了。
擁有一定的功名,而且還地方從政的政績,再加上在高層權力機關的歷練……還有性格上的磨鍊,他已經具有接賈平章班的能力。
當然,他的名聲還不夠……賈平章害怕他鎮不住留夢炎那樣的老傢伙們,儘管他也已經是個老傢伙了,已經七十二歲了,整天渾身疼。
天天靠著吃流求島出產的柳精片來提神鎮痛。
張安國國王早早就注意到他,每次送禮給賈平章時,為了不引起他的警惕,常常透過其它的方法和方式再給他送上一份。
武有法可,文有陳宜中……這便是聯邦帝國在大宋政府下一代接班人中尋找的適合充當合作者的物件。
聯邦帝國不需要他們出賣大宋政府的利益,只要他們能接受聯邦帝國的理念就行。
但是,這次遷都之後,兩個傢伙都沒有提出收復北方領土的建議……這一點讓張安國國王頗為失望。
遠在天竺地區的吳大鵬都寄來一封信,提到了大宋的這次遷都。
吳大鵬認為,大宋政府眼下只要不出昏招,再給聯邦帝國三到五年的時間,我們就有能力把韃靼強盜永久性地趕出去。
東面,讓他們滾出烏拉爾山與烏拉爾河,去和斯拉夫人雜居去;南面,讓他們去中東地區,使他們與突厥人、波斯人、回回人雜居去。
等他們攪亂了一切以後,我們再去收拾亂攤子。
當然,這前提仍然是大宋政府不能出亂子,而且側面要支援聯邦帝國……大宋可以聯金滅遼,可以聯元滅金,那麼沒有理由不可以聯商滅元。
我們對大宋沒有領土要求,沒有經濟要求,更沒有權力要求……只要大宋還保持重商開放的老傳統就行。
我們可以用公平的貿易得到我們需要的人力與物資,可以銷售我們的各級產品……眼下來看,只有大宋才有能力大規模購買與使用我們的奢侈商品,也有能力消化我們過剩的低階產品。
所以,沒有必要催促他們北上征戰……當然,我們也不急。
真正急的應該是韃靼強盜們。
PS:感謝書友18041、18012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