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遷都北歸還應該有更深刻的內涵。
在政治意義上說,這算一次強勢迴歸了,也許說明他們對北方有意。
大宋政府上上下下不是不知道新汴京城作為都城的缺點。
不管是哪個朝代,一個國家選擇首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首都需要位於交通樞紐處,這樣既有利於對全國的政治控制,同時又保證對首都的經濟供應,並且首都的地理位置需要適合防守,要能方便地抵禦外部的侵略行為,最後首都附近要有一塊能生產糧食的平原,以保證首都糧食供應。
大宋建立之後,定都汴京。
但當時的趙匡胤經常有遷都的想法,因為汴京這地方非常不易於防守,周圍都是大平原,打起仗來四面可以直接受敵,因此很多人認為應該遷都到洛陽,最好是選擇有山川之固的長安做為首都才是正解。
從軍事防守上看,長安的確是最佳的首都建都地,幾乎四面都是高原,東有黃河天險以及易守難攻的潼關天險,也就是函谷關,東南是武關,西南是大散關,西北是蕭關,內部的關中平原自然條件好,糧食供應充足。
長安位於四塞之地,易守難攻,進可攻,退可守,防守得當的話,外敵根本無法入侵。
可惜的是,長安與洛陽在唐安史之亂之後,均遭到了很大破壞,幾成廢墟之地,大宋先前的建設能力極差,無法也無力大規模重建。
而當時的汴京位於水陸要衝,交通便利,在漕運上則已無黃河天險,大大縮短了與江南的距離,透過汴河運來的漕糧足以維持汴京百萬人口的生存以及整個大宋政府的運轉,因此大宋開始在汴京建都也有一定的考慮。
然而可惜的是,汴京是一個易攻難守平原之城,先前大宋被迫南下也是因為都城汴京被攻破導致。
想想看,基本沒有攻城能力遊牧民族都能攻破它……只能說是這真是奇葩的歷史事件。
大宋南下之後,與金對峙的大宋本應該選擇建都南京。
南京既在富庶地區之內,其地理環境又前據大江,南連重嶺,憑高據深,形勢獨勝。
自諸葛亮說“金陵,鍾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以後,歷代帝王更是認為南京是最合適做首都的地方之一。
但當時的宋高宗卻躲到更偏安的杭州,這種定都策略顯然已經完全放棄了收復北方領土的考慮。
然而現在是風水輪流轉了……但是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吧,大宋選擇了重新迴歸汴京,這個態勢很明顯有收復北方失土的意味。
在張安國國王看來,大宋上下只是似乎有了進取心……但是這只是似乎。
自從大宋明確開始遷都後,他們沒有一個權臣提出過類似收回北方領土的說法,仍然是樂於爭權鬥勢,哪怕是一個不重要的部門的官員安排都要爭上一爭!
張安國國王想要看到的大宋上上下下都有收復故土,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壯志的現象基本沒有出現過……就算有提到了,仍然是文天祥這樣的熱血書生,根本沒有任何政治權力。
好吧,大宋仍然是一個沒有領土進取心的大宋。
但是在權力鬥爭上,他們比其它朝代可毫不遜色……而且要有發展到第二個階段的趨勢。
事實上,張安國國王知道賈平章已經自己這一幫派內內定下了自己的接班人。
那個人便是陳宜中……先前提過一些的。
賈似道初為丞相之時,他為了穩住自己的位置,增加後備力量而非常注意網羅人才。
當然,先前也介紹過,他那時還極為善待太學生們。
他那時就認為才華橫溢且血氣方剛的陳宜中很有前途,有意把他當作門生。
於是,他請宋理宗下詔讓他可以免省試而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