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給勞動力一天三頓飯,那些人都感激不盡了,奴隸們大多時是兩頓飯,閒時只吃一頓!
另一個方面,就算發給他們貨幣了,他們能用來買什麼?
自己的物資都十分匱乏呢。
王徵總督馬上意識到,這是時機不對,根本無法盲目學習主家
1282年的六七月份,山東地區大旱,其實旱區從淮河以北就開始了。
大宋政府還沒有什麼反應呢,張國安國王就發現了災情。
儘管有畜力的幫助,還有鍋駝機機井澆水,但是旱情依然在持續!
張國安國王查遍了這個時期的縣誌也沒有發現有過這種記載,這真是見鬼了。
王德發主家看得開,他說:“有記載的水澇災害不是也沒有發生過嘛?那時候我們偷著樂,這沒有記載的旱災就不足奇怪了我們現在的工業發展可不是蝴蝶效應那樣弱小了,每年二氧化碳和粉塵的排放量十分巨大啊。
這還不算大宋方面的工業發展。”
想想也對,他們發瘋似地開挖各處的煤礦,原本燒柴禾,燒稻草,燒木炭的家家戶戶都改成燒煤炭了不用說流求島,大宋的一般中小城市裡也開始有了高大的煙囪,冒著滾滾黑煙。
山東半島的新任地方長官是姚麥,他拼命要求張國安國王幫助,他可不想在第一個任期就遇到這樣的事情,怕讓人私下裡認為他是災星。
他正是因為在八道河市的管理成績不錯,才被調任山東地區的,算是升了一大格。
辦法很簡單,一是抗旱,能保住多少算多少。
二是準備開倉放糧,平抑糧價。
還沒有等張國安國王做出什麼指示,人家大小糧商早都開始行動了!
他們從自己在流求島上的糧倉,從文來河口地區,甚至跑到占城國去倒買倒賣糧食到山東地區!
張國安國王真的有點吃驚了,這些人怎麼這樣快得到相關資訊的?!
《流求時報》上剛剛提到此事,大宋遭旱災的地方,那裡的知縣可能正在寫奏文呢,這些糧商都開始行動了!
他叫人查了查,無他,人家都有提供各地商業資訊的專門人員。
這真是利益動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