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與南宋同行> 第二百零四章 關於流求科舉取士的那點事情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零四章 關於流求科舉取士的那點事情 (2 / 2)

他們可能擁有這個時空最好的野外生存能力,都是專門訓練過。

黃祖隊長的助手問道:“那些老傢伙不偷偷看我們了?”

黃祖隊長頭也不抬地說:“你看那遠處的樹枝都不亂動了他們定又會為報紙的事情吵架去了!”

黃祖隊長高興地發現,自從他把一疊疊報紙白白讓那幫子老傢伙們看去後,他們就再也不是鐵板一塊兒了!

他們總是為一則報道或是一篇文章就爭論起來,還往往找黃祖隊長來論理,最後常以他的判斷為正確因為他才是流求人,還是一個頭目呢。

他們首先就為了流求的“科舉取士”的方式爭論起來。

那是一篇關於流求公務人員錄取考試的通知。

他們事先問過黃祖隊長,那個就是選拔官員及行政人員的考試他們理解成開科取士,也不能算錯誤。

用考試的辦法來選拔人才,那些老者們相當支援,這是自從有隋唐以來,透過考試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這裡簡單提一下科舉制度。

它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完備於宋朝從官制史角度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和巨大進步。

這個民族的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採用過多種方式,選拔其所需要的人才。

夏、商、周採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祿制”,其結果是“龍生龍,鳳生鳳”,平民百姓“面朝黃土背朝天”,與政治幾乎無緣。

漢朝以“察舉”和“徵辟”製取代世襲制,由州、郡地方長官向朝廷舉薦人才,經朝廷考察後授其官職,或由皇帝特詔選任官吏。

這自然是歷史的一個進步,但由於掌握選官大權的官僚們注重門第,官官相護,徇私舞弊,用人問題仍不能得到很好解決,以至出現“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等嚴重問題,出身底層的優秀人才難以被選拔上來。

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這在當時多少改變了州、郡地方長官隨意左右、受賄營私的狀況,選拔出一些比較有才能的人進入仕途。

但中正官到後來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家世、門第成為評定官員的唯一標準。“九品訪人,唯問中正”,它實際上已成為大地主、豪族勢力控制選官的工具。其結果必然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世胄躡高位,英雄沉下僚”,中小地主只能做些小官,平民百姓均被拒於官場之外。

從隋朝以來的科舉制度,它所堅持的是“自由報名,統一考試,平等競爭,擇優錄取,公開張榜”的原則,打破了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對政治的壟斷,對選官制度是一個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給中小地主階級和平民百姓透過科舉入仕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如北宋的呂蒙正自幼遭不幸,被其父將母子二人趕出家門,長期居住在一個山洞裡,過著飢寒生活,但他發奮讀書,高中狀元,極善理政治國,成為宋初名相。又如范仲淹自幼家貧,進士及第後官至宰相,大有作為,享有“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盛譽。

到了金朝時期,那些女真強盜集團在走向正規化的時候,繼承了大宋初期的科舉制度北方的中小知識分子也有了一定的出路,所以,金朝也能維持百年之多,而且還成功地分化了漢人中的知識分子。

事實上,史天擇或是張弘範,他們都是金朝的女真強盜集團在正規化後,留給了韃靼強盜集團的寶貴遺產。

所以,孔家村的老人們相當理解流求島的所謂“科舉取士”行為。

但是,他們對科舉的內容爭議很大。

大多數老者對流求不以考查四書五經的內容為重表示反感,認為他們只在乎文化的實用性,而不在乎德和大義

但是也有少數老者認為,流求所取之士,大類農部的農官或是工部的監官,所以偏向於實用性並不為過。

兩幫人爭論厲害了,就來找黃祖隊長評價。(未完待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