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漢代,川西平原上陸續開鑿了很多鹽井,鹽業成為支柱型產業,人們找鹽也從平原逐漸轉向丘陵。
“架影高低筒絡繹,車聲轆轤井相連”的景象開始出現。
四川地區的井鹽源遠流長,這時的英縣卓筒井創始於北宋慶曆年間,比西方要早八百多年。
古代製鹽工藝中,井鹽的生產工藝最為複雜,也最能體現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
當時的鹽井口徑較大,井壁易崩塌,且無任何保護措施,加之深度較淺,只能汲取淺層鹽滷。
到了北宋中期後,川南地區出現了卓筒井。
卓筒井是一種小口深井,鑿井時,使用“一字型”鑽頭,採用衝擊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將岩屑和水汲出。
這一種卓筒井的井徑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
古人還將大楠竹去節,首尾套接,外纏麻繩,塗以油灰,下至井內作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
取滷時,以細竹作汲滷筒,插入套管內,筒底以熟皮作啟閉閥門,一筒可汲滷數鬥,井上豎大木架,用轆轤、車盤提取滷水。
前文中提到過,半大小子古劍山還看到過煎熬井鹽的情景。
如果海鹽也是煎熬的話,兩者成本差不上不多。
雖然井鹽還要打井,似乎費了成本,但是他們抽取天然氣來煎鹽,省了柴薪錢,更重要的是,他們還有地理上的優勢……從揚州運到這裡的海鹽,回為加了路費而成本更高了。
劉整想要從井鹽商那裡下手了,因為大頭目忽必烈真急了……
夔路行省兼安撫使劉整召集來大小鹽商,共商造船大事。
當他露出要鹽商資助的話風后,有個帶頭的鹽商戰戰兢兢提出了一個要求,說:“安撫使大人,如今那荊湖北路和京西南路兩路中,海鹽售賣猖獗,為擠壓我等,將海鹽價錢壓得極低……更有所謂的精鹽,又不知道是從哪裡淘來的……現在井鹽售賣艱難。”
鹽商所言是真事,夔路行省兼安撫使劉整一聽便明白了,現在是怪了,海鹽莫明其妙的出現在那兩路不說,在夔路行省地區竟然也售賣的……
接著那些鹽商們七嘴八舌的說,我大元絕不產海鹽,定是那宋商所為,他們一定是別有用心才會把鹽價賣那樣低……
這時,劉整不得不問了一下鹽價問題,結果他大吃一驚啊,竟然比井鹽還便宜!
他冷冷地問道:“你們可知道他們是哪裡來的鹽商?”
帶頭的鹽商恭恭敬敬地說:“就是那襄樊地區的呂氏商家……他們肯定是強買強賣而來的,不是這樣,如何能有這個價錢……”
這個時候,劉整的大局觀就來了……他仍然冷笑著說:“如果真是強買強賣而來,十幾年前他們呂氏家族就能做大做強了,還用等到今天,這裡面定有原因!”
後來一查,果然是有原因。
呂氏商家借用運送軍資的機會,同時私載數千石海鹽,其中還有一種精鹽,在襄樊地區大賣,而且,人家的海鹽先前就比他們的井鹽便宜很多,他們的商家還是加價賣的,哪裡有什麼別有用心壓低價格?
劉整冷笑著對重新召來的鹽商們說:“人家海鹽如何能那麼低,而你們又為何賣這樣高?為人為商,不可過於貪婪……”
一大幫子鹽商叫起撞天屈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