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鹽商還真是委屈之極……雖然鹽井往往是一勞永逸,甚至可以經營到百年,成為子孫井。
但是它的開採可實屬不易,在鑿井、汲滷、輸滷到煎鹽的過程,分工很細,工序繁難,工程費用和裝置投資頗多。
每開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餘年乃至數十年;鑿井投資,淺者以千貫錢鈔來計,深者以萬貫來計,甚至有費至三四萬貫而不見功者。
而且井鹽生產過程中需要分工協作,故而井、灶、筧中都需有各類專門工匠,如鑿井、治井的有山匠,煎鹽的有燒鹽匠,設滷筧的有筧山匠,安火筧、置火圈的有灶頭,運滷的有擔水匠,按照專業程度和不同工種取得工錢……特別是山匠,更是萬錢難求。
一個好的山匠,須是真正的行家,從雜工開始,挑滷、修梘、灶房、煎鹽、碓工、賬房、再到山匠,他必須每一樣都幹過,必須每一樣都摸得滾瓜爛熟。
甚至有的山匠相井的方法很奇特,不用羅盤也不打卦,只要趴在地上聞一聞,說此處有鹽,八九不離十,照直挖下去,就會出滷水。
山匠是鹽這行中的智者,探地脈,望風水,識辨井源……也是這個行業裡工錢最高的,甚至可以與主家平分收益。
找到鹽井後,一旦進入開鑿,工程將更為複雜浩大。
鑿井得要五個步驟:第一是開井口,也就是確定井位;第二是下石圈,也就是用石頭把井口圈起來加以固定;第三是鑿大口,就是搭碓架和花滾子,在石圈裡挖出個四五丈寬的大坑來,這個坑也要有六七丈的深度;第四是下木竹,即吊木頭,豎天車,安裝井腔導管,這時井要鑿到地下三四十丈左右的地方。可以看見紅色的岩層;第五是鑿小口,這時真正的鑿井才算開始,而此時離井底還很遠,尚有九成的深度待穿鑿。而井孔不過碗口大小,但工匠們就是要從那麼小的井孔中一直紮下去,直到找到鹽滷。
同時,正是用卓筒井的直接鑿井法,才使深度開鑿成為可能。由此之後,四川之地的井鹽才產量劇增,鹽質顯著提升。
所以啊,一次性的投入是很大的,也不容易找到鹽井和地氣井同樣存在的地方……總之,投入成本是不小的,絕對無法同那海鹽的價錢比。
鹽商們決定,只要劉安撫使能驅走來奉節地區販賣的海鹽,他們就主動獻上軍資……
劉整笑了,攤開他的雙手說:“他們鹽商從水上來。我這裡只有破船三兩艘……如何能禁了他們的海鹽……”
帶頭的鹽商一拱手,說:“安撫大人,小的們願捐上十艘大船以求禁了此處的海鹽……”
劉整淡淡地說:“若是連荊湖北路和京西南路兩路中的海鹽也禁了呢?”’
“小的們願捐上五十艘大船……”
“若是整個大江都禁了呢?”
“……”
“不是大言,說說看?”
“那在下願捐五百條大船!”
劉整點點頭,很好,如若能成,很容易就解決一半了!
歷史上發生過的兩淮海鹽與井鹽之爭提前幾百年發生了,而且還以另一種形式發生的。
引起這個變化的小蝴蝶還不知道呢,他還正和他的造船廠長設計老閘船呢。
這個時空中,南北兩國處於政冷經熱的時期。雖然時常還發生些小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