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會盟不知何故連續進行了十五天,期間各國隨訪的護衛軍擔心國主或使者安全,已經連續三次將集體駐地向上都推進十五里,到第十五日時,四萬多護衛軍離上都已不足屋裡。
如果不是各國國主和使者親自出城安撫,護衛軍和上都駐軍早就打了起來。
如此大規模、又是明目張膽針對某一目標的會盟,怎能不引起四聖盟的關注。
四聖盟幾乎動用了上都所有的內線,希望能探聽出一些會盟的內幕訊息,可惜本次會盟的安保極其嚴格,四聖盟在上都經營數十年紮下的內線,十餘天就葬送了九百多人,幾乎被一網打盡。
而關於會盟的有用資訊竟然一條都沒有送出來,這更讓四聖盟恐慌。
就當世人認為本次盟約即將締結之時,形式卻急轉而下,首先是西蕃國主攜手下於第十六日清晨離開上都,走時怒氣滿滿、行色匆匆。
緊接著金、遼兩國君主也率隊離去,以蒙金遼三國之間的交情,拓木巴竟然沒有親自送行,讓人頗為意外。
緊接著西域諸國使臣也紛紛告辭離去,離去時多有不悅之色。
塞北盛會是一場凝聚域外諸國力量的盛會,有人在會前推測,如果此次會盟如果順利結盟,域外諸國甚至有何華夏三國抗衡的力量,而四聖國來的處境將十分艱難。
可是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會盟卻突然間土崩瓦解,域外諸國紛紛離去,令外界百思不得其解。
此訊息傳回四聖國後,四國國君(教宗)均是彈冠而慶,舉國歡慶數日,並向其他三國派出信使,詢問究竟是哪國的密探竟然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離間各國關係、破壞會盟的壯舉。
幾方信使到達後,四聖國君才發現並不是四國任何一國所為!究竟是何人所為?四國彼此之間起了一定的猜測,直到一個月後有訊息傳出,在會盟解散前,宋國太一學府的雲院長曾到訪會盟現場,並做了演講。
這又引發了外界更多的猜測,有著名時評人物懷疑雲院長此行看似表達華夏三國的誠意,實際上是來破壞域外諸國的會盟大典,因為相比四聖盟,聯合在一起的域外諸國才是華夏三國真正的威脅。
此言論一出,立刻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可,尤其四聖盟內部對此深信不疑。
不過四聖盟還是做了充足的備戰準備,以防止華夏三國和域外諸國使用“瞞天過海”之計,假裝談崩迷惑他們,然後暗中偷襲。
域外諸國會盟失敗後,均沒有洩露會盟時的談判內容,表面上各國之間關係依舊,但是都在與他國接壤的國境附近佈置了大量兵力,其中九成擺在與華夏三國毗鄰的國境線上,擺出一副戒備的架勢。
同時各國在國內加強徵兵訓練的步伐,並開始做冬季劫掠的專項操練。
此時四聖盟才完全確認塞北會盟失敗,齊齊鬆了一口氣。
這幾年四聖盟在與華夏三國和域外諸國的戰爭中並未佔到太多便宜,畢竟它們是匆匆立國,怎能與這些立國很久的帝國比實力和底蘊。
既然各國為保秋收,暫時沒有起刀兵之意,四聖盟也抓緊時間搶收糧食,併為冬季劫掠周邊諸國做準備。
四聖盟的目的雖然是透過戰爭造成大量死亡,但是不能在任務未完成前把國滅了,否到到時從哪裡弄來源源不斷地死屍和遊魂。
東勝洲好像突然間進入了和平時期,幾個月的時間內沒有發生任何的衝突和戰爭,也讓百姓有了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