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后則是更加直接,連連叫好:“好,好,好!這才是我李家的子孫!這才是我們李家有血性的男兒!”
這話說得有些過了,捎帶上了不少人。比如,康王莊王武王,以及其他適齡的宗室男兒。雖說皇帝這一輩的男丁不多,可再往上也是留下了不少男丁血脈的。雖說如今都是隔了幾代了,可好歹還佔著宗親的名頭呢。可關鍵時候,卻還是沒有一個主動站出來的。
說句不好聽的話,李氏一族的男兒,血性的確都是被磨滅得剩下不多了。至少是沒了先祖策馬沙場打下江山的豪情血性了。
陶君蘭不禁想,果然是安逸的日子過多了?
皇帝的面色也有點兒不好看。不過卻是也沒說什麼,反倒是看了一眼康王和武王。面上雖然不顯,可失望之色也是有的。
康王大約覺得沒了臉面,臉色不大好看。至於其他人,自然是更不敢在這個時候說話了:誰敢說話?說話不是得罪人麼?所以說,倒不如干脆假裝什麼都不知道得好。
陶君蘭也隨大流,低頭吃菜,一言不發,眼睛也不往別處看一眼。
倒是皇后笑著開了口:“太后這話說得極是,咱們李家的男兒,可沒有孬種。不過,端王也的確是給咱們李家爭了光。皇上,帶到凱旋那日,可是要好好獎賞端王才是。”
不得不說,這話皇后說得恰到好處。一下將尷尬都遮掩過去不說,順帶還將李家的男丁都誇獎了一番。試問,誰會不高興?自然是誰都覺得瞬間鬆了一口氣的。
皇后還朝著康王使了個眼色。
康王到底不算太過木訥,一下子就明白了皇后的意思,起身主動道:“父皇,兒臣覺得這一次的確是該好好獎賞二弟。二弟此等胸懷膽色,可不是旁人能比的。”
“哦?”皇帝看了一眼自己的大兒子,面上神色不顯,“你弟弟打了勝仗,你覺得該如何獎賞才好?”
“不若封二弟為親王。”康王猶豫一番之後,便是說出了這麼一個建議來。
親王,並不是什麼王爺都能更進一步的被冠以親王的名號。若是沒有對朝廷做出什麼貢獻,或立下什麼功勳,又或者是特別的被皇帝喜愛,否則是絕不會有此殊榮的。
至今朝裡的一共也只有三個親王罷了,其中兩個是先皇的親弟弟,一個是皇帝的堂兄弟。都是在先皇時期冊封的。皇帝至今也沒冊封過自己的兄弟為親王。
所以,康王的這個提議,顯然是讓人驚訝又詫異的。
陶君蘭心裡很清楚,即便是李鄴打了勝仗,可說白了也是沒那個資格能獲封親王名頭的。即便是得了,也會讓人議論紛紛,甚至詬病。當然,要是皇帝特別寵愛這個兒子,那又不一樣了。至少從那之後,李鄴的地位那絕對都是水漲船高。
其他三位親王都是垂垂老矣,其中一個更是臥床多年也不知哪一天就要駕鶴西遊。換句話說,就是這些親王手裡,其實都是沒有實權的。更在朝裡說不上什麼管用的話。若是李鄴成了親王,那就是朝裡第一個擁有實權,能說得上話的親王。
那影響力,自是不言而喻。
陶君蘭猜想,皇后打的主意是,即便是李鄴真被皇帝封為了親王,那正好就讓李鄴公開支援康王坐上太子之位。到時候,皇帝就是樂意,也的考慮考慮了。
她只想說,皇后的算盤的確是打得精明又響亮。
不過真要說願意還是不願意,她覺得還是願意的。至少,這件事情雖說有壞處,可也有莫大的好處。李鄴成了親王,再講能說話的訊息公之於眾,那麼……李鄴的身份會一下子壓過康王,獲得更多人支援。
就是皇帝,也是會更考慮李鄴,而不是康王。
所以,一時之間陶君蘭也是忍不住多了抬頭看向了太后——之所以看太后,是她明白李鄴資歷不夠,皇帝多半都不會應下。而太后若是願意支援的話,那就又不同了。哪怕是為了討太后的高興,皇帝也極有可能應了這事兒。
太后顯然也是有些明顯的意動了。
不過,有心動的,自然也有反對的。莊王明顯就是不樂意的,在莊王看來,打仗的是將軍和兵士,關李鄴什麼事兒?所以,他便是起身言道:“兒臣卻是認為不妥,這次打了勝仗,最大的功勞應該是將士,更應該重重賞賜他們才是。至於二哥——到底年輕了些,只怕不能服眾。”
太后掃了一眼莊王,語氣有些陰陽怪氣:“服眾?親王是皇帝封的,誰不服?”言下之意,也就差沒問莊王是不是他覺得不服氣了。
莊王不敢和太后爭辯,只一直看著皇帝。殊不知這般卻是更加惹惱了太后:“莊王,怎麼我這個做祖母的,竟是還不能問你幾句話了?”
皇帝也有些不痛快——莊王這不是故意惹了太后不高興麼?便是瞪了莊王一眼。只是畢竟那是自己的兒子,所以還是使了個眼色,示意莊王趕緊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