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諸侯。國王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將所得的土地分封給大夫,大夫又將它分封給士,士則直接組織庶人進行生產活動。
國王→諸侯→大夫→士→庶人
6. 春秋決獄:即以《春秋》的精神與事例附會法律,《春秋》經義不但成為法律的補充,其
權威性甚至還高於法律。其重要原則,就是重視心理動機的判定。以善惡動機論罪,為人們的主觀臆斷開啟了方便之門。
7. 整體思維:是指把天地、人、社會看做密切貫通的整體,認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處
在一個整體系統之中,各系統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聯絡。
8. 類比思維:是指依據事物的外部特徵或內在屬性進行比照與聯絡的思維方式。
9. 辯證思維:就是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方法來認識、分析各種自然現象及其變化。
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其含義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1.廣義文化:它是指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
2.狹義文化:又稱人文文化。它是某一社會集體(民族或階層)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經傳承屬積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總體體系。
3.文化產品:它分廣義的文化產品和狹義的文化產品兩種。廣義的文化產品指人類創造的一切提供給社會的可見成品L既包括物質產品,也包括精神產品4.狹義的文化產品專指精神產品,純粹實用的生產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資材等,一般不稱為文化產品。
4.文化內涵:它是把一些不屑於狹義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現出來,稱為事物的文化內涵。如筷子屬於生活用品,只有實用功能。但它有產生的歷史背景,與民族飲食特點的適應性(也就是其樣式的民族化),各時代對其美化的方式,有關它的傳說故事以及命名的由來等等,這些都屬於它的人文精神屬性的表現,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內涵。我們平時說的“筷子文化”,就是針對所指事物的文化內涵而言的。
5.文化現象:指的是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絡。
6.文化事象:在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國家(民族或地域)文化發展中帶有典型和標誌作用的事情反覆出現時,這種含規律性的現象稱為文化事象。
7.文化觀念:一個時期某一階層或某一行業的人群對文化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裡所表現的意識形態,諸如價值觀,審美觀等等,稱作文化觀念。
8.文化思潮:某種文化觀念及與之相關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時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為多數人所贊同和奉行,形成一種潮流,稱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域的問題所頒佈的相關規定和對策原則。
10,民族文化;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裡,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誌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劃分的依據。但由於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功能等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為每個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種價值而言,它們均處於平等的地位。
11.國別文化:它是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就是在統一的國家內民族共同體的文化。
12,上層文化:指宮廷與上層文入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13.底層文化:指民間文化。即不依賴於統治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創造,擁有的文化。
14—,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澱的文化。
15.文化傳統: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即文化傳統。
1.新石器時代: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大約始於距今1萬年左右,大約結束於距今4000年左右,延續時間長達五六千年之久。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特徵是原始農業的出現,陶器的製造,磨光石器的廣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現,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新石器文化遍佈中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和東南,西南及華北,東北各地。其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大時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時期,仰韶文化時期,龍山文化時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間。以 彩陶文化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