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修行,指的就是修和行。”
“修行兩個字最初出現在《莊子·大宗師》裡面——子貢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臨屍而歌;顏色不變,無以命之。彼何人者邪?’講的是……”
“這個我知道。”顧陳書從小熟讀經典,自然知道這個典故:
“說的是孔子讓徒弟子貢去弔唁一位死者,卻發現死者的兩位朋友居然把他的屍體放在院子裡,然後在旁邊彈琴唱歌。子貢覺得於理不合,上前制止他們,卻反被說不懂禮的真諦。隨後子貢將事情告訴孔子,抱怨他們不修德行。孔子卻告訴他,在子貢所認為的禮上來看,他們確實無禮。但是從自然之道的角度上來看,他們反倒是灑脫的出塵之人。”
貓小小點頭,然後說道:“所謂的修行,最初只的就是修養德行。從這裡可以看得出來,人所修的德行,其實不一定就符合大多數人的常識,而符合常識的,也不一定就和天道契合。”
“道德的概念起源於老子的《道德經》,所謂道指的就是自然之道,從自然的角度上來看萬物的規律。而德,則是人們從自然之道當中學習並且衍生出來的,同時契合自身和自然之道的社會規則。”
“所以說,社會形態不同,德的標準也會發生改變。同樣的,修行界發生改變,宗門勢力不同,他們所謂的修行也不同。”
“但是大體上來說,修行值得就是修和行。”
“所謂修,就是探尋、借鑑、修整。指的是從道的層面借鑑,瞭解天地的道理,並且不斷地透過學習修正自身的思想境界、思維方式和目標。”
“行,透過修得的道理來實踐,形成自己獨有的品質。也就是形成自己在世間的德,同時契合天道和自身,達到提升境界的目的。”
“當然,修行人的目的可不只是為了提高精神境界,還有實力水平,這才是硬道理。”
“想要修行,首先就要學會體會天道,反思自身。說起來很玄奧,但實際上修行人是有捷徑的。我們的功法就是捷徑,所以功法又叫做修行法。”
“修行法就是讓人快速進入修行境界的方法,表面上的實力境界提升只是修行法所帶來的可見利益。而實際上,想要不斷突破境界,就要透過修行法的運轉,達到體會天心的層次,讓自己自成一體,否則就只能卡在某個境界上沒有進境。”
“所以才說,修行法沒有高低之分,只有最契合的才是最好的,這就是因為最契合的功法,才能夠讓你更快體會天道,走上自己的修行之路。”
“但是說實在的,到底什麼叫體會天心,怎麼體會天道,我也不是很清楚。”
“哈?”顧陳書有點懵逼。
不是說功法能讓修行人體會天心嗎?怎麼你都築基了,結果還不會?
貓小小有點牙疼地解釋說:“所以才說是捷徑啊!一個普通人想要體會天道得多難啊!所以才有了修行法,讓你煉氣,讓你築基,然後到了金丹,這樣才能夠更接近天道,才能體會。否則俗世的宗教也數不勝數,豈不遍地都是修行人了?當然,普通人沒有接觸過修行法,一朝頓悟,立地成仙的也不是不存在,但大多數人沒有那個運氣和天賦,就只能慢慢一步一步往上爬。”
顧陳書點點頭,開始明白過來了。
所謂的修行,便是不斷接近天道,然後形成自己理解和風格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不斷體會天地,增強實力,並且付諸實踐。
但是他沒告訴貓小小,自己的修行方式似乎有所不同。
剛開始的時候,顧陳書對恆古書籙的理解很粗淺,甚至不知道所謂的領悟真言到底是什麼,領悟真言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