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閔教授自己,同樣是做髖關節置換,還是有很多細節的東西,會根據病人自身的情況發生改變,這就叫靈活運用。
比如這個病人,就有臀中肌的萎縮,所以,閔教授還刻意強調,這個病人的處理,術後一定要嚴格縫合臀中肌的附著點……
這些類似的指點,每出現一個,就會讓陸成的經驗漲一小截。
而就一臺手術,這種一小截一小截的漲就漲了十餘次,讓陸成的收穫頗大。
當然,這一臺手術的縫合,林尤和朱雀光也是隻做到了肌層,幾乎就是有意識地給陸成留下了皮下筋膜層到面板層的縫合。
因為他們都自認為自己都做不到陸成這樣的縫合技術。
只是,陸成也許只是自己有了這麼紮實的解剖知識,所以暫時還沒有辦法具體地將縫合過程中的體會,以技能描述的方式描述出來。
否則,這又可能是外科基本操作中縫合這一步的一項重大進步了。
暫時不會描述沒關係,多縫合幾次,陸成可能就會了。
閔教授他們就是這麼想的。
林遠也沒和陸成搶,因為陸成如果總結出來經驗體會後,他將會是第一個吃到瓜的群眾,而且還是親耳所聞,並不只是看到文字,這樣對他的縫合水平,將是一個巨大的提升。
再一次看到那漂亮到讓所有人都略有些羨慕和驚歎的面板切口後,所有人都再次搖了搖頭。
真可惜,這麼漂亮的傷口,最後還是要用縫針來扎爛。
倫理學會那邊,要加快時間跑了。
……
接下來還有兩臺關節置換,因為不是陸成上手術,當然縫合的活兒也不歸他來了,尤範承和同高波自己完成。
雖然同高波和範承,並不覺得自己在本科學習的縫合操作基礎差,但是看過了陸成縫合到皮下後的樣子,再看看自己縫合的,他們都想好好地把陸成擠一擠。
說不定就能夠擠出來一些經驗體會,而且還是可以推廣的體會,讓自己也好好學學。
不過,這種機會,肯定是會有的,而且,還會在不久之後,在整個湘大二醫院,進行推廣。
當然前提是要術後的效果也好的話。
只是,把皮下縫合後,就到了這種效果的,術後的效果能不好嗎?
面板要生長的條件無非就是,準確地對合,並且還要有相對緣垂直的一定張力,不要特別大,但必須要保證不裂開,這些都可以用面板減張器來輔助完成,問題肯定不大。
當然吶,雖然縫的不好,也不能不縫,不能不練,否則一輩子也就這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