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n
Source: DistributedCOM
Level: Warning
&nis II HLS F1
Operation code: 000#38F
……“
B級基地內,一群系統工程師正對“藍月”墜毀的原因進行分析。
當然不是瞎猜,而是透過“藍月”的黑匣子和其他儲存器來還原當時的故障狀況。
所有人都對“藍月”的事故原因很感興趣,14用了半天的時間和探索者9號一起把登陸器殘骸拆了個亂七八糟,找到了黑匣子在內的其他電子部件,進行破解分析。
大概是因為NACA不認為會有外星人來爭搶黑匣子,所以這些資訊幾乎沒有加密,很快就被讀了出來。
這種行為讓佘院士認為有些不齒,然後要求結果出了也給航天局一份。
從維克多和科赫口裡還是撬出了不少資訊,包括登陸前“藍月”就出的故障以及著陸時的狀況表現:
液氧貯罐管路洩露另論,著陸時大面積子系統停電和發動機停機絕對是極其嚴重的事故,但同時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很低,所以多半還是某個嚴重故障引起了連鎖反應。
透過NACA發過來的登陸器資料,基地又按照黑匣子的指引挨個排查,很快有了發現。
在國會還在討論怎麼弄回黑匣子的時候,基地倒是搶先一步徹底搞清楚了事故原因。
“一切的源頭,的確是這條管路的洩露。”
佘院士和還在基地的航天局專家坐在一起,聽著郭申總結的事故發現:
“阿爾忒彌斯二號的宇航員說他們堵上了洩露的閥門,這其實只是解決了一個洩漏點,我們認為在與貯罐連線的地方還有某處發生了洩露。
那為什麼一個已經洩露完的空罐子會造成嚴重事故呢?那我要說,其實很多的液氧並沒有漏掉,依然在登陸器中。”
郭申調出了NACA發來的登陸器資料,現在已經做出了剖檢視便於理解:
“我們都知道‘藍月’的目的是多次可重複使用,所以他們在設計人員艙室時使用了內外雙層結構,人員生活的那部分與著陸器之間是兩個模組,這種設計既能降低使用中的震動,也可以保證人員艙室極其堅固,所以在迫降中依然完好,氣密性良好,艙門還能獨立開啟。”
臺下的專家都點頭,這種設計的確很巧妙,減小了整體著陸器外部損傷導致內部人員艙室受損的風險。
“問題就出在這個隔層,洩露的液氧有很大一部分灌進了隔層,至少用了十幾個小時才慢慢洩露完,而我們知道內外兩個模組之間肯定有相當多的線束和管道連線。”
佘院士:“你是說液氧破壞了這些管線?”
“沒錯,因為處於內部且是密封狀態,也是為了節省體積,這些管線被製造成了整合插頭,並沒有做很強的防護,在零下200度的液氧無孔不入的侵蝕下結構發生了破壞,並在發動機啟動時的震顫中更加嚴重。
所以實際上是這兩個內外模組之間的連線發生了問題,導致內部逐漸喪失了電氣系統的操縱能力,除了被特別加強的手動操縱部分,電氣系統幾乎全毀,外部計算機接收到的指令喪失或者混亂,這才導致處處都產生了問題。”
這套猜測和日誌基本對的上,尤其是解釋了為什麼壓力感測器為什麼一直顯示有壓力,因為管道被堵住以後儲存在隔層裡的液氧還在影響著感測器導致誤判,而在下降過程中才漸漸漏乾淨。
所以其實“藍月”的壓力感測器安裝位置也有問題,檢測冗餘也有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宇航員帶著問題去執行任務,這才是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