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器分離!“
“分離完成!”
在爆炸螺栓的衝擊下,為一級提供了80%以上推力的四根助推器在燃料耗盡後相繼分離,在妖異的火焰中形成一個完美的科羅廖夫十字。
不過它們並非是做自由落體,長征十號遙二火箭相比遙一助推器和芯一級都多了數個小型格柵舵,這並非是為了回收,而是在墜落時偏轉控制落區。
瓊州發射場五雖然維度低一些,但火箭發射後殘骸的落區會經過南洋的多個國家,為了避免國際糾紛,火箭設計時一般會避免殘骸落下時剛好落在人口密集區。
原世界線的長征五號B火箭,採用一級半入軌設計以及加長芯一級燃燒時間就是為此考慮。
長征十號不一樣,曙光計劃開始的時候航天局第一任務是造出合格的火箭,為了落區而妥協設計的優先順序很低,為了節省時間乾脆忽略。
所以遙一火箭的殘骸落區就沒得到刻意控制,大部分砸在了呂宋的島嶼上,還有一段助推器殘骸破壞了農田,當時還引起了一點轟動。
雖然相比登月這都是小事,但遙二火箭還是加上了幾百公斤死重來控制一下落區,儘可能掉在海里。
助推器分離後沒多一會,芯一級也燃料耗盡脫離,四臺被寄予厚望的YF77G同時啟動,更加寬裕的流量調節範圍使它們先小幅度修正了方向,才逐步增加推力,當完全越過低密度大氣後,四臺YF77G可以輸出接近300噸推力。
長征十號的二、三級才是其運載能力合格的重點,發射中心內長十和YF77G的研發人員都在四處走動檢視發動機工作狀態。
直到四臺發動機第一階段加速結束,發動機感測器都未傳來任何異常訊號。
衛星和測量船也將測定的軌道資料發回印證,說明到現在為止火箭嗎沒有任何問題,即將在不久後再次加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但現在他們的心也未曾放下,二、三級總共6臺YF77,除非飛船和著陸器組合體都順順利利地進入了月軌,否則都無法說明YF77G已經變得可靠。
抵達月球的旅程長達3天,YF77G的啟停次數不少,如果都不出現任何意外,那也就意味著航天局研發的大推力氫氧發動機終於合格了。
……
“started!”
在藍色起源位於沙漠裡的試驗場中,BE4(M1)再次進行點火測試,節流閥在50秒內增加到100%,液態的純氧和甲烷瘋狂湧入燃燒室,混合燃燒後產生強大的尾焰。
控制室的水平推力表上,數字瘋狂跳動一路上升,很快突破了六位數。
BE4經過了整整180秒的試車,最終在測量儀上留下了一串數字:547,000 lb,55萬磅推力,約250噸。
傑夫·貝索斯和阿美髮射聯盟的主管布姆諾擊掌相慶,都為BE4的第一次成功試車感到高興。
和原世界線一直進度落後發展不時陷入停滯的狀況不同,阿爾忒彌斯計劃由於開展急迫,NACA直接指定藍色起源為登月著陸器製造的承包商,並且注入了大量資金和技術支援。
截止到現在,藍色起源光是拿到的“藍月”著陸器資金就有38億美元,技術力量也壯大了不少,各種非技術需求也是一路綠燈。
更關鍵的是,在指導老馬的全流量液氧甲烷引擎“猛禽”一代的同時,藍色起源的BE4也得到了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