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單級入軌飛行器,需要經過大氣層的燒蝕,如果處理不好隔熱層,那麼單次維護成本就會幾位高昂,就像H1,H2終身免換,單位面積隔熱層維護成本連H1的三十分之一都不到,幾乎可以忽略;
所以,將單詞飛行成本降到100萬的目標,隔熱層是可以解決的,那麼就是第二個關鍵問題。”
謝廖夫說話連貫且自信,吐字清晰思路明確,讓人不自然就有一種信任的感覺,這讓其他人很驚奇。
這份自信和從容,沒有多年的領導經驗和過硬的技術實力,可是裝不出來的。
要是林炬知道他們的想法肯定會笑出聲,開玩笑,老科天天打交道的不是元帥就是大將,甚至還和勃列日涅夫懟過,他不自信誰自信?
而且謝廖夫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能在與他的相處中清晰感受到。
眾人都對他的第一個結論點頭表示贊同,新遠為H2開發的隔熱層技術相當先進,雖然造價昂貴,但是在100次飛行任務中已經被平攤到極低了。
“第二,燃料,不能用氫氧發動機,太貴了,太沉了,煤油發動機維護成本也比較高所以要清潔,用甲烷,甲烷儲存更容易些,而且燃燒充分不產生殘留物,必須用甲烷;
但傳統的甲烷發動機不行,用氣尖發動機,他能改變工作狀態適應大氣層內和真空,也能提供更高的比衝。而且,想辦法把氣尖發動機和衝壓噴氣發動機組合到一起,全部使用甲烷燃料,再度降低重量。”
佘院士:!
“這,這恐怕……”
其餘的航天專家也有些難以接受,航空和航天大部分是能互通的,他們能理解謝廖夫的想法,就更加驚訝。
對於大氣層內飛行,甲烷理論上是能代替航空煤油的,甚至熱值還比後者高一些,世界上已經進行過將甲烷應用到噴氣發動機的試驗。
但對於飛機來說,甲烷需要壓力容器儲存比煤油更重更麻煩,所以發展有限。
謝廖夫不但要統一燃料,還要把衝壓發動機、噴氣發動機、氣尖火箭發動機整合到一起?
這樣整體設計和重量肯定能簡化和降低,但是難度……要突破的新技術超乎想象。
謝廖夫沒有回應質疑,而是直接從衣兜裡掏出筆記本,拿出鉛筆就在空白紙頁上花了一些簡單線條:
“衝壓發動機和噴氣發動機的組合想必大家都清楚該怎麼做,WCR09的設計拿來就可以,氣尖發動機的燃燒室就放在組合發動機的尾噴口。
我們使用環形氣尖發動機,將圓形噴口的中間增加紡錘體,這不會太影響大氣層內做工,然後再想辦法把渦噴部分的核心機作為氣尖發動機的一部分,這樣把組合發動機的質量控制在3噸左右,氣尖發動機工作時能產生15噸以上推力。”
作為聯盟培養的科學家,謝廖夫的畫圖功底讓人見了都不得不佩服,幾個專家傳閱了筆記本,對這個年輕人有了嶄新的認識。
這樣的謝廖夫,確實能對得起一些他的高位了。
過了一會兒,才有三院的專家感嘆道:
“太複雜了,太難了,航空部分就是個大難題,另外,環形氣尖發動機其實還基本處於理論狀態,以前的驗證機工作非常不穩定,比起鐘形噴管複雜太多,而且死重呢?氣尖引擎小噴管很多,要簡單、耐用,這不是小問題。”
佘院士交叉雙手,顯然也是在認真思考:“但是,一種發動機、一種燃料,確實能做到可怕的低廉價格,單級入軌的方式有很多種,但這確實是最便宜的,真的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