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還沒完。
同一天的晚上17點,幷州衛星發射中心。
一枚CZ6R2火箭一級進入減速程式,調整方向對準回收工位。
這是長征六號火箭“雲開”版系列的第11次回收,此前成功回收8次,失敗2次,最近一次連續6次成功回收。
顯然長征六號的狀態已經穩定了下來,基本可以做到高回收率了,但這一次,所有人的心裡都跟第一次回收一樣緊張。
因為這一枚長征六號用的不是支撐腿回收,而是格柵舵回收。
R2,指的就是回收方式改變。
這是在為以後的6米、11米級箭體格柵舵回收鋪路,後兩者試驗起來不但成本高而且準備時間太長。
長征六號雖然因為自重太輕難度可能更高,但用其做試驗還是輕鬆許多。
到現在為止,算上超算裡的迭代,“雲開”回收控制系統已經到了第六代,模擬格柵舵著陸100次成功,所以才進行了這次實際測試。
相比於過去,這枚長征六號的回收姿態更加穩健,略微傾斜著流暢勻速下降,斜著靠近已經張開兩個支撐架的回收塔。
然後,在幾百雙期待的眼神中,CZ6R2毫不減速地準確撞上了回收塔。
空心的箭體碰到鋼鐵,瞬間被折斷裂開,剩下的燃料逸散而出被尾焰點燃,以一團明亮的火焰結束了這次回收任務。
強烈的爆響連附近的村莊都聽見了,抬頭望去就能看見傍晚的山中出現了一處明亮的地方。
……
“新遠三號火箭二級首次回收失敗,疑似箭體出現裂紋。”
“長征六號新回收方式第一次嘗試失敗,回收塔被高溫燒燬,沒有出現人員損失。”
8月12、13、14三天,華國陣營火箭試驗三次失敗。
長征十號是YF77出現問題,長征六號初步調查發現又是萬惡的感測器故障,而新遠三號……
郭申、謝廖夫、安德羅夫等一眾新遠高層盯著從海里撈上來的二級火箭殘骸。
從200多米高摔下來如果是在陸地上那肯定只有撿碎片了,但是落點在海上,箭體基本完好,只是受了內傷不能再用了。
檢查報告已經出爐,不是箭體裂縫,問題出在箭體氧化劑貯箱的洩壓口,這個小細節沒處理好導致在發動機關機過程中壓力區域性持續增高,頂破了隔熱層。
這是新遠的首次火箭試驗失敗,雖然不是什麼重要問題,但還是說明了系統只在技術上實現了可靠,實際生產設計的系統工程師也不是神。
但在外界看來,尤其是NACA和一眾航天機構,則是紛紛鬆了口氣。
新遠100%成功率的神話終於被打破了,航天局更是兩個壞訊息,總算有點正常航天的樣子了。
馬一龍連夜發推@林炬對他本次回收失敗表示遺憾,同時稱讚這次失敗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探索,是可回收火箭“開創性”的一步。
洛克達因公司也現身對媒體表示,YF77還不如半個世紀前土星五號二級用的J2氫氧發動機,從設計上就是不可靠且落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