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28章 買! (1 / 2)

蓉城,611所。

測試跑道上,編號2101的黃色蒙皮殲20試驗機開始滑行,在兩臺俄製AL31F發動機的推動下順利升空。

楊維總師看著2101號試驗機在中繞圈飛行,思考著殲20的未來。

4年前,2001號首架原型機首飛。

按照預估,明年左右殲20會首批定型,量產服役。

但服役又一個問題:發動機。

為殲20設計的渦扇15“峨眉”發動機現在看來持續難產,倒不是技術上難度有多大,而是指標在提高。

現在殲20原型機使用的還是AL31F,雖然有渦扇10可用但還不夠成熟。

渦扇10是個曲折的產物,最開始華國獲得了阿美F110發動機和核心機設計,然後覺得只要給他套個殼子和外涵道,就把AL31F的外殼套上去就好了。

結果渦扇10原型機簡直是個災難,能往外噴零件的那種。

後來改啊改,渦扇10A總算穩定了些用在了殲11系列上,不過還是不敢給殲20用,這個飛機摔了就太難受了,還是等等吧。

不過明年量產型號就必須用渦扇10A或者其他改進型了,四代機還買AL31F屬實有點那啥。

但現在楊維想的不是渦扇10和AL31F,而是新遠公司生產的XW9。

在與大漠基地達成了深度合作後,新遠就提出他們的XW9沒試驗機可用,希望從空軍這裡抽一架高空高速的飛機拿過去改改驗證。

高空高速,那自然就是老當益壯的八爺了,軍方於是就從蓉城軍區調了一架殲8F過去。

別說,雖然殲8F的發動機是兩臺渦噴13,按理說安裝不了推力10噸以上的渦扇發動機,但偏偏XW9體積是真的小剛好能塞得下。

殲8F飛到B級基地改裝的時候,楊維也得到了訊息拿到了XW9的引數,然後就非常驚訝。

加力推力139KN,也就是13.9噸已經與AL31F平級了,不過與正在改進的渦扇10C、145KN的推力還是有差距,單看這一點倒沒有引進XW9的必要。

但XW9又很特殊,它是為高空高速設計的,發動機工況可以支援在33000米高空以3.4倍音速正常工作!

3.3三米,3.4倍音速!也就是雙三三指標!

SR71黑鳥偵察機都沒有這麼快啊!

而且XW9涵道比很小,也完全能塞進殲20的機體裡。

如果對殲20適當進行修改,裝備兩臺XW9發動機,做一些高空高速最佳化,是不是可以發展出一個截擊/偵察型號呢?

別以為現代空戰速度和高度就不重要了,以隱身戰機的優勢,再搭配這樣的高度和速度,將會對同代飛機產生巨大優勢。

幾天後,臘八,2016年1月17日。

B級基地,一架通體灰白,機體表麵包括駕駛艙覆蓋了減配隔熱瓦的殲8F在跑道上準備起飛。

殲8F最高飛行速度才2.2馬赫,最大升限2.2萬米,是典型的雙二二,二代機。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