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號天可汗。
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保護好核心技術被倭寇學走。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李世民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
李世民四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
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
李淵便採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
隋煬帝大業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
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左屯位將軍雲定興的軍隊,前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大業十二年,父親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義寧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
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義寧元年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
武德元年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第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剷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第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第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第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
武德四年十月,被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
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給後面發動玄武門之變埋下基礎,也是貞觀之治的主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