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賦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均田制乃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
對於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
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
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
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製,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
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
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
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十五天則免調,加三十天免租調。
每年的加役最多三十天,唐朝的租庸調製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
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李淵還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後人儲存了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文化教育方面,李淵推崇儒學,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等等。
李淵對佛教採取抑制政策,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鄴人傅奕。
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後任命他為太史令。
武德七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
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後沒有采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可惜他的豐功偉績比起李世民來說還是稍顯不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並非是一句虛言。
李世民,隴西狄道人,唐朝第二位皇帝,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為人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
首倡晉陽起兵,拜右領軍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領兵攻破長安,拜尚書令、光祿大夫,受封秦國公、趙國公。
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將,封秦王。設立文學館,籠絡四方人才。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隱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被冊立為皇太子。
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號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