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河全長九千三百萬公里,起於三江源,匯入南海群島,坊間風水家稱之為‘南龍’,自古養育了流域內無數的生靈,傳說在上古時期河中還有天庭敕封的河神,在後來也漸漸消失在了歷史中。流經的曲州這段只不過其中一部分,兩岸青山,猿聲啼鳴,山似霧中掛,水若接天雨。
商船有三層,第一層是貨艙,據說是放著各種藥材,貨物什麼的,第二層是客房,夥計船伕的起居生活就在此處,商船的主人宋先生住在第三層,寧舒被安排在宋先生旁邊的一個房間內。
房間內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寧舒安置好行李,換上乾淨的衣服,拿著放在床上的那本《知北經》,翻開第一頁,入眼便是如蝌蚪一般曲曲繞繞的知北兩個字。
扉頁上寫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為也。”
聖人?至人?大聖?
寧舒撓了撓頭,修行法門與他想象中的有些差別,倒是與他讀的那些百家禮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樣的令人頭禿。
讀來讀去,始終入不得門路,眼睛也有些痠痛,便將經書丟在一邊,推開房門向船板上走去。
離開平安城已經有十多天了,空氣依然潮溼,寧舒站在船頭上,想起出城時城頭站著的少女,眼神無比悠遠,心情無比惆悵。
水中不時地躍出幾尾魚,鱗片閃著光澤,船上的夥計爭先恐後的拿網撈起烹食,魚肉肥美,搭配船上藥材熬出的魚湯,乳白色的湯水散發出的鮮香傳遍了整條船。
商船行駛於其間,融洽的好似一幅畫。
船上的人聽說寧舒是去洛城進修的,紛紛對他表示祝賀。
神朝實行各級舉薦制度,按比例分配名額,從四大州各個區府依次推薦人才,每年到洛城進修。一般情況下,進修前所有人會進行選拔考核,透過後才會正式的開始學習,結業後都會分配到帝國的各個文政軍事領域任職,可以說只要去了太府學習就象徵著前途無量。
這是一條魚躍龍門的道路。
洛城擁有最豐富的學習資源,文武皆備,百家爭鳴,千百年來的歷史沉澱,使神朝憑此網羅天下人才為國家所用。富家子弟,王公貴族擠破頭都要給自家子女想方設法的弄到推薦名額,也好為家史裡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正因如此,人族的強盛,天下無出其右。
神朝坐擁大陸上最好的地理位置,地處平原,三江共濟,國都洛城更是位於天地支柱不周山下。
一方面是因為人才的培養制度,另一方面便是文武共治,相輔相成,文治內,武御外。三公掌持文臣,以禮教天下。東清侯,西蜀侯,南曲侯,北荒侯四位侯爺率兵坐鎮帝國邊疆,平定戰亂,侯位世代傳承,保神朝千年不倒。
寧舒此行的終點便是帝國文武傳承的心臟——不周山太府。
所以船上的人對寧舒是很熱情的,知道船上有一位未來至少可以加官進爵的少年,經常會有人來請教他各式各樣的問題,只要知道的,他都耐心一一解答,博得了一眾好感與尊敬。
寧舒望著面前一江春水,怔怔地發呆,他只是一個普通人,並不確定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否在那麼多人中佔得一席之地。儘管從小到大在老書生的安排下看了很多書,但想憑藉這點所學的東西就想與那些底蘊深厚的世家大族去比,顯得無比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