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也取得了不少的戰果,但損兵折將也不少,勝只能算是慘勝。
太初元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數萬人出征大宛,遭遇大敗,生還者不過十之一二,折損四萬人以上。
同是這年,浞野侯趙破虜率兵攻打匈奴,大敗而歸,折損兵卒二萬餘。
天漢二年,李廣利領三萬騎兵出擊匈奴,斬敵首上萬,歸途遭埋伏又大敗,折損兩萬餘。
徵和三年,李廣利率七萬人出擊匈奴,斬首數萬,輕敵冒進,陷入重圍,七萬漢軍盡數覆滅。
……
而在這之前,衛青和霍去病等人雖然常常能取得大勝,但是有常勝將軍,又怎可能有無損將軍呢?
類似的慘敗還有不少,幾十年件,近百萬的漢家男兒死在了平定匈奴的戰場上。
而這還僅僅只是大漢在匈奴、西域這一個方向上折損的人口,朝鮮、南越、西羌……何處青山無忠骨?
連年的戰爭,連年的折損,大漢境內怨聲載道,可以徵調的正卒越來越少……
於是,募兵應運而生,數量也開始增加。
李廣利出征大宛和匈奴時,漢軍就不只是良家子弟出身的正卒了。
因為兵力實在過於短缺,孝武皇帝屢次下詔,征伐惡少年、贅婿和刑徒出征。
總之就是五花八門,各有來路。
當時,南軍和北軍中的募兵比例,幾乎佔到了一半以上。
後來,孝昭皇帝即位,用兵的次數大大減少,讓一代人得以長成,兵源緊張的問題才得到緩解。
募兵的數量隨之減少。
如今,匈奴已經苟延殘喘,已經不再擁有過往那麼強大的實力了。
所以漢軍出征更應該注重“質”而非“量”了。
相對於數量眾但戰力低的徵兵正卒而言,數量寡但是戰力強的募兵才更合用。
與其次次都發動數十萬戰力低下的正卒,不如呼叫三五萬戰鬥力極強的募兵。
這樣一來,總體戰力沒有下滑,卻又能減輕後勤的壓力。
“朕以為應該增加募兵,使其與徵兵並重,不可偏廢。”
“募兵為經絡骨架,徵兵為血肉腠理,二者相輔相成,方能讓漢軍更強。”(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