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以為,匈奴乃大漢心頭之患,敵我交戰百年,也沒有分出勝負……”
“霍亂之後,漢軍受損不假,但是死傷兵卒不多,仍有數萬精銳,糧草也還充盈。”
“漢軍雖然疲憊,但匈奴更加衰微,恐怕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在這個關頭,匈奴人必然不能冒犯大漢邊塞,大漢境內又無其他用兵之處。”
“兩相算下來,大漢的人力和物力都非常充足。”
“我漢軍與其一味退守,不如舉一支精銳之師,長驅直入,趁匈奴人疲弊,畢其功於一役!”
劉賀說到此處,所表達的意思已經足夠清楚了。
這幾個內閣大學士聽完之後,頓時有一些錯愕。
他們沒想到天子竟然還要接著打?
不會是自己聽錯了吧?
“諸位愛卿心中有疑,朕可以理解。”
“那朕就把話再清楚一些,今年九月,發兵四萬,兵分兩路,再伐匈奴!”
“立刻給常惠下詔,讓其莫要返回長安了,立刻再回烏孫,讓烏孫國王繼續發兵側應。”
“另外,大鴻臚行人劉病已以副使身份跟隨使團前往西域,敦促西域各國發兵側應,否則視若叛漢!”
張安世等人終於明白了,天子這是要動真格的了。
當下,張安世和丙吉就想出言勸誡,但是天子徑直從榻上站了起來,沒有給他們出言的機會。
“朕意已決,諸卿不必再勸,離發兵之日還有七個月,還有許多事情要謀劃,爾等遵詔即可。”
內閣值房中沉默了片刻,終於無人敢出言反駁,齊聲應了諾。
一旦做出了決定,接下來反倒就容易得多了,只要謀劃即可。
劉賀雖然非常“獨斷”地做出了決定,但是也看出了張安世等人有顧慮。
所以並沒有急著往下說要“怎麼做”,而是又解釋了一番“為什麼要做”。
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大漢去年只是一時受挫,但匈奴卻是元氣大傷。
現今這個時候,是對匈奴發起最後一戰的最佳時機。
在劉賀平和與細緻的解釋之下,張安世等人慢慢地接受了天子的理由。
他們看得出來,天子不是好大喜功,不是窮兵黷武,而是要一勞永逸地解決匈奴這心頭大患。
半晌之後,劉賀終於才又將自己的理由從頭到尾說了一遍,張安世等人心中的疑惑少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