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越寺了性大師報出了二千兩黃金來表達佛心。
然後手勢一動,取出了兩千兩黃金,放到了鋪著紅布的桌子上。
旁邊的大悲寺僧人目光一掃,也就知道數量準確,便在大牌子上寫下了“黃金兩千兩”的字樣。
第二個報價的是僧人很感激地看了一眼了性,了性報的低對所有參選寺院都有好處,只是對大悲寺沒有好處。
水漲船高,如果第一個報的太高,後面的就沒法報了。
三十個寺院,取二十,不能眼看著比人家低的報啊。
這樣一來,哪怕是與第一家拉平,也是不少的數量。
畢竟,如果一旦最終落選,就徹底失去第五輪比試的機會,連進入第五輪撈本的機會都沒有了。
說到第五輪的這樣設定。
無論是參加比試的寺院,還是場外的無數觀眾,都對大悲寺的撈錢手段歎為觀止。
第五輪那一半佛心的獎勵,看起來是大悲寺做事有度,吃相沒有那麼難看,但是那絕對是一個誘餌。
誘惑著所有參賽寺院不輕易放棄,這就是那個撈本的機會,只要不放棄,這個幾乎就一直在。
如果徹底放棄了,那麼,所有的投入都將付諸流水,到最有一無所獲。
這種打法把各寺院拿捏得死死的。
可是明知道如此,卻是沒有一個寺院退出。
因為各寺院的心理也都大體相同,他們都在等著別的寺院退出。
退出的寺院越多越好,到最後直接退到了只剩二十個寺院才是最好不過了,那麼所剩下的每家寺院,拿出了一部分財物表示一下佛心就好了。
就不用彼此相殘相殺了!
既然都有這樣的想法,都想佔這樣的便宜,就沒有人會率先退出。
都在等,等到有人撐不住的時候,而那個價格還在自己寺院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
到了那個時候,才能揀到便宜。
第二個寺院的那個方丈,報的價格中規中矩,他報的與靈嶽寺一樣,兩千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