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成錦讓何能把信舉起來,湊近看了眼。
一隻鶴飛到一座山上,確切地說,是飛到一個金元寶上,被一根繩子拴著。
畫技差到極致,但也能猜出寓意。
島國有一座銀礦,在大明時期,供給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
礦產底蘊,豐富到令人髮指。
名為石見銀礦!
張家兄弟跑到石見銀礦去了?
既然是張家兄弟的求救信,那麼……嚴成錦對著何能道:“看不懂,燒了。”
何能小跑著端來火盆,連信紙一起燒了。
翌日,大清早。
嚴成錦坐進轎子裡,到了小巷口時,看見一倭人蹲守在牆根。
倭人打量著轎子,似乎不敢過來,瞥了轎子一眼就走了。
嚴成錦從午門的偏門入宮,跟著早朝的官員人流,來到奉天殿。
黃冊清算後,弘治皇帝對戶部的算學,頗為不滿。
朝中大事,若年年請外人來清算,成何體統?
況且,他想縮短清查的年限。
“十年太長,朕想三年清算一次黃冊,作為定例。”
百官左右相互看了一眼。
清算一次,就要幾個月的時間,且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
韓文為難道:“陛下,黃冊清算頗為複雜,需幾個主簿校對清算,此外,還有請乞、軍餉、賑銀和稅賦等多項賬目,戶部實在力不從心。”
宮中修繕和藩王用度,也要清算,光靠戶部,三六五加零零七也算不過來。
並且,大明用的是珠算,遠不如計算器來得快。
嚴成錦陷入沉思,陛下的用意明顯,短期清查,防止水田再次縮減。
弘治皇帝目光灼灼望著張升:“戶部和翰苑的官員,算學一竅不通,朕覺得,問題出在禮部,禮部打算如何整飭?”
禮部掌管科舉,便是掌管大明的教育。
選拔出來的官員,竟算學還不如坊間的商賈,他當然要追問。
張升壓力大增:“臣會加強算學的教導。”
鄉試和會試,只考三場。
首場,八股文一篇,五言八韻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