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德呀!
自從當上了太子,權力遭到了極大的壓縮,人也沒辦法輕易再瞎胡逛,心情極度不美麗,人也快被關成傻子啦!
能夠率軍出征?呂陽不止是心裡驚喜那麼簡單,將狂喜都表現在了臉上。
漢氏子姓立國了嘛,早起呂武一大幫子嗣待在“長安”不動彈,後來被安排出去一些“縣”當封主。
也就是說,呂武其實還是走了周王朝的老路,給自己的孩子進行了分封,不但兒子有,女兒也有,一般就是一位子嗣一個“縣”。
要說有什麼區別?區別在於漢國這邊的公室成員權力遭到壓縮,每年不管要交稅,能夠組建的私軍也有上限。
那一些公室成員,他們每年都要到“長安”一趟,搞的是宗親大會。
這幾年呂武長久不在“長安”,主持宗親大會的人並不是呂陽這位太子,是擔任宗正的呂去病。
沒辦法的事情,呂去病跟呂陽是一母所出,兩兄弟感情非常好,呂武選擇呂去病擔任宗正一來是歷練,再來就是約束了。
太子呂陽在浮想聯翩,另一邊會議還在進行。
呂武又說道:“上將軍為‘佐’,葛存為‘長史’,霍擅任‘中郎將’,衛睿為‘司馬’。”
點到名的人之中只有霍擅不在現場,其餘人皆是站起來稱:“諾!”
這一套班子看上去很豪華,明眼人一看就是奔著“保駕護航”而去的。
呂陽對此沒有太大的意見,要說有意見僅僅是自己的東宮所屬沒有撈到出征大軍中的一個高位顯職了。
不過吧,呂陽也清楚東宮所屬只能算是國家的儲備體系官員,等某一天他們真的站上前臺,要等到太子成為國家的主人之後了。
要是老君王仍在,給予太子體系的小夥伴高官職位,等於是君王在撬太子的牆角。
呂武安排好了職位,讓大部分人去偏殿商議出兵路線,再將維持後勤的體系搞起來。
在外面乾嚎的劉明得到呂武的召見。
劉明看到呂武又是一陣子的乾嚎,斷斷續續講述範國的慘況。
總的來說,範國在三年之中前前後後摺進去了大約四萬的戰力,其餘的損失有點不好進行計算。
範國才多少人口?他們也沒有學習漢國、齊國、鄭國,對黎庶開放參軍入伍的權利。
損失四萬?以前範氏能拉出多少軍隊來著?好像能夠有個十三四萬,真的傷筋動骨啦?
呂武聽得專注,只是劉明述說得有些顛三倒四,需要好好整理一番才能聽明白。
範國在兵力上的損失不是太大,考慮到化家為國之後需要駐兵的地方增多,損失了四萬就需要從其它方向抽調,會搞得其餘幾個方向一旦出事沒有可徵召兵源,要麼就是出兵時效過慢。
真正讓範國傷筋動骨的是生產方面,他們以低下的生產力支撐了連續三年的高烈度大戰消耗,耗費的糧食以及其餘各種物資太多太大,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國帑消空,庫無存糧。
呂武有點不明白地問道:“範國納賦無需國庫支應,因何如此?”
劉明有點傻了眼。
那些就是一點點的修飾用詞呀。
再則說了,哪怕是貴族承擔消耗,難道就不是損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