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萬鄭人,再加上其餘的奴隸,漢國真心不缺勞力,看就看到底投入多少人來築城了。
華喜一臉懵逼地說道:“動用數十萬人築城,此……聞所未聞也。”
好像、似乎、可能……所有不確定用詞都給用上,往前翻的歷史上還真找不到相關的例子。
所以,漢國也算是開創歷史先河了?
他們都是貴族,並且在宋國的地位不低,先是震驚動用的勞力之多,再計算需要耗費多少糧秣等等資源,最後思考那麼多勞力應該怎麼個排程法。
一陣子思考下來,一幫人捫心自問之下,認清自己管數千人都會覺得吃力,壓根就沒有那個本事去指揮數十萬人。
近了,離得越來越近了。
靠得越近才能越加感受“長安”城的雄偉,他們還看到了新鮮事物,城牆並不是傳統的完全夯土而成,至少是外圍包上了磚塊。
當然,事實上“長安”的城牆並不全是用磚石堆砌,外部是磚石沒錯,其實還是用上了夯土的法子,也就是最外層有磚快,裡面還有一層石塊,中間是夯土結構。
他們還看到了其它城池不存在的城樓,看得是那麼目不轉睛。
有一點必須承認,僅僅是“長安”的一處城樓,從款式到規格竟然比其他一國之君的宮殿修得都要好看。
這裡是呂武借鑑了漢帝國的建築款式,屋頂的飛簷翹角看著是那麼的跋扈,一片片的瓦片呈現一種青黑色。
有飛簷翹角,其餘的裝飾,比如祥瑞獸類的雕塑則是沒有,必要的斗拱以及門窗肯定是有。
因為是新築的城,什麼東西看上去都是新的,看上去自然就更美一些,再加上有別於當代的款式,一下子就讓初來乍到的宋人看得入迷了。
光是城牆的高度就有十三米,再加上三層的城樓,屋簷的最高處直接達到二十二米。
站在下方昂頭觀看的宋人,他們不但需要抬頭,還要將身軀儘量向後仰,姿勢看著也就有點怪。
這一座漢國都城“長安”一共有九座大城門,也就是面向一個方位有三座城門,並不是三座城門緊緊挨在一起,互相之間會有間隔,每一座城門都有屬於自己的城樓。
“青龍門?”虞顯看到了城門匾額上的名字。
匾額有兩排字,分別是篆字以及簡體字。
篆體是年代很久遠的字型了,到了分封時代的各個諸侯國,各個諸侯使用的字型開始慢慢出現變化。
到了秦國創造新字型,春秋時期的篆一概被稱呼為“大篆”,秦國的字型則是被後世稱呼為“小篆”。
那個簡體字是什麼鬼?就是呂武對著篆體一個又一個“翻譯”,給“發明”出來的新字型,以後會是漢國官方的專用文字。
只是漢國官方專用文字,呂武並沒有搞強制全國通用。
其實定為官方專用就夠了,其他諸侯國隨意,漢國想當官的人必須要學簡體字,以利誘之再潛移默化所花的時間是很長,過程卻會少了很多的爭議以及血腥。
另外,呂武並不是圖自己爽或方便,使用的文字簡單,學起來就更容易,便於推廣的同時,還照顧到了學習者。
當然,文字並不是書寫起來越簡單越好,需要考慮和顧及的方面非常多,其中還包括了對智力的開發,以及一些大腦發育的相關。
“在下乃是此處城門尉。”上邪用審視的目光打量著宋國使節團的一干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