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走到了漢立國一年,公元前552年。
諸夏這邊需要到有漢一朝的漢武帝時期經過大禮議的變革,才會出現年號,不然在此之前都是君王死後獲得諡號。
所謂的年號到有明一朝又出現了更變,太子登基之後取年號,用到皇帝駕崩為之,不像之前朝代的皇帝一生更換不少年號。
有一說一,有明一朝的年號在前幾個皇帝時期都挺好的,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哪個聽著都很帶勁,再之後嘛……
呂武所處的時代並沒有年號這麼種玩意,不單單諸侯沒有,周天子也沒有,一概以新任周天子登基幾年來紀實,某個諸侯國的國君登位幾年來記事。
宋國使節團是走“魏”地路線來到“長安”,他們在後世的三門峽附近看到了大工地,多方打聽了一下才知道漢國要建造關隘。
一幫宋人暫時不清楚這邊修建的關隘是個什麼規模,看起來卻是挺興高采烈的。
“漢修關隘,乃是防備於範。”華喜將心中的想法說出來。
虞顯一聽覺得有點不對勁。
這邊是漢國東南方向的突出部吧?不是位處範國邊境,並且離得最近的勢力是周王室和晉國,跟範國相隔一個周王室呢。
所以,哪怕是關隘建成,漢國防的也是晉國或周王室呀。
“範國還會繼續謀圖晉國,向北邊進行擴張嗎?”虞顯想到了這個。
只有範國將晉國吃幹抹淨,才能極大地威脅到漢國,要不然範國入侵漢國需要途經周王室以及晉國的。
華喜是誰?他是華元的兒子。
擔任右師很久的華元在宋國掌握的權利非常多,導致的是手中的權力很大,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有作為權臣的資格了。
這一次宋國的正使是華喜,之所以為什麼選虞顯來擔任副使,還用說嗎?
宋國使節團中還有一個人比較重要,他叫魚石,是華元現階段很重要的政治盟友。
以前華元最重要也是最強大的盟友是向氏,後來因為跟向戎起了齷蹉也就開始扶持魚氏。
宋國外有憂患,內部又不是那麼平靜,打從事實上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他們一路向西來到“長安”郊外,離得很遠就看到了遠處佇立的城牆。
“漢築‘長安’僅用四載?”魚石看上去很是感到震驚。
如果是長三里寬三里的城池,用四年的時間來修還算正常,關鍵“長安”看上去佔地面積很大的城池,並且城牆看上去是那麼高聳,怎麼可能只花四年的時間就能修成啊!
宋國使節團進入漢境就已經被發現,說明來意還有一支漢國的騎兵隊伍沿途護送。
虞顯因為有給呂武當家臣的履歷,並且還是作為當時陰氏的家老(第一家臣),身份上遠比其他宋人在漢人這邊更佔便宜,聽說的事情更多。
“城牆高八丈有餘,寬約四丈。”虞顯說道。
周朝的一丈是現代的多少米?其實周朝的衡量度繼承了夏商時期,夏的一丈長度是以大禹的身高來定,而大禹身高一米六,所以周朝的一丈也就是一米六。
那麼就是說,漢國都城“長安”的城牆高十三米、寬六米,再有其廣袤的佔地面積,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是舉世的第一雄城。
魚石想到了什麼,說道:“漢侯掠二十萬有餘之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