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這一次集結了多少軍隊?他做的是徵召家族六成的兵力,負責檢查編制的家臣陸陸續續彙報上來,陰氏集結起來的兵力數量達到了十二萬,其中騎兵的數量佔了兩萬。
那麼就是說,呂武只動用六成兵力,一下子拉出了三個晉國“軍”以上的部隊。
各方都在關注陰氏的動作,得知陰氏軍隊的集結點在哪,肯定會進行重點關注。
士匄在知道陰氏集結的軍隊數量超過十萬時,下達了新一輪的徵召命令,事後湊出了一支十五萬人規模的大軍。
作為盟友的中行吳看到兩位大佬玩得那麼嗨,再怎麼不情願也要亮一亮肌肉,再次下達徵召命令,使得荀氏、中行氏和智氏集結的總兵力達到十萬。
我了個天!
僅僅是呂武、士匄和中行吳徵召部隊,合起來的兵力就有三十七萬?
好些個諸侯,他們的臣民滿打滿算還沒有三個家族軍隊的零頭。雖然三個家族的軍隊裡面還包括附庸以及盟友,怎麼也能充分體現出春秋時期的“貧困差距”了呀!
必須要知道一件事情,打內戰跟打國戰在春秋是兩回事,內戰動用的兵力必然會比國戰多得多。
原因?事關家族的生死存亡,再來就是出征距離的遠近,怎麼能一樣呢?
呂武徵召起來計程車兵絕對是都有經過訓練,沒有拉農夫湊人頭。
而這就是呂武二十多年來的努力成果,並不是一朝一夕給“變”出來的。
某種層面來講,能夠看出呂武想要“化家為國”是多麼的處心積慮了。
公族、魏氏和趙氏那邊又是什麼反應?他們肯定知道到了必須玩命的當口,很多顧忌根本不再是一回事,必然會拼命地挖掘潛力。
結果是什麼?人口大約有五百萬左右的晉國,各個家族玩命組建軍隊之後,參戰人員的總數量竟然超過了七十萬!
關注晉國事態發展的列國,他們派到晉國的情報人員無法拿到準確資料,光是看到晉國各地旌旗招展,一支又一支部隊在來往穿梭,看到了屬於霸主國的強大,還有那種各國根本就比不上的動員能力。
呂武率軍來到“楊”地,抵達“昆都”的時候,碰上了國君派來的寵臣。
這個寵臣是一個樂師,他自稱叫遼,以當前的稱呼方式就是叫師遼。
用師遼的話來說,呂武是晉國的元戎,怎麼能不制止內戰,相反起兵加入到內戰呢?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言此何用?”呂武不喜歡樂師,主要是各國的樂師都太能搞事,並且都是藉著國君的寵愛在搞事。他面無表情說道:“公族禍亂,魏氏、趙氏同夥,不清汙垢,何來清淨?”
師遼說道:“公族有罪,罪在羊舌,他人何辜?”
呂武搖頭,說道:“奉辭伐罪,戒旦晨徵,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