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那些還是比較出名的事例,不出名的父子兄弟互相殘殺就更多了。用無數件事實來證明皇家無親情的這個道理。
“鄭軍已過‘方城’,並且遭到抵抗。”士匄十足的不爽。
呂武卻是覺得理所當然。
上一次鄭軍消滅了三萬楚軍。這些楚軍一部分是來自“方城”後面的各貴族私軍,更多是來自“方城”的駐軍。他們遭到殲滅,不是等於楚國的國防出現漏洞了嘛。
所以了,鄭軍輕輕鬆鬆越過“方城”只是開始,他們攻打“方城”後面的楚國城邑哪怕是遭到抵抗,楚人的抵抗力度估計也不會太強。
呂武“呵呵”笑了幾聲,說道:“且觀事後便是。”
現在鄭軍會很爽,他們搶的越狠,表現得越張狂,日後楚國找他們算賬就會有多麼酷烈。
士匄聽得一愣,琢磨了老半響才反應過來,品讀出呂武那句話的意思。
“不能輕易與元戎為敵!”士匄心想。
曾經的欒書也很陰險,然而他的陰險還能提防。
呂武是個怎麼回事?做什麼事情一時半會看不出會有什麼壞處,甚至還能得到一時的大好處,爽完了就該輪到悲慘下場啦???
其實,呂武看到士匄對自己露出忌憚的表情,一時間有些困惑。
“我這是怎麼了?難道跟鄭人一樣飄了,忘記言多必失的道理?”呂武在反省自己。
主要是近幾年來呂武過得很順,長時間的日子過得太舒服,身份地位又那麼高,人真的會變。
所以,以為“吾當三日,自省吾身”這句話的意思真的有那麼簡單嗎?其實是在教一些想幹大事的人,一定不要飄啊!普通人對這句話可以不在意,某些群體忽視了這句話則是一定會倒黴。
呂武改了個話題,說道:“鄭軍肆虐楚之北境,我聯軍攻略楚之淮水,楚在吳用兵,宋亦出兵楚之東境。楚四處失火,且看如何抉擇。”
沒有疑問的是吳國肯定得救了。在這種狀況下,楚國必然會從吳國撤兵,看就看楚國會將主力揮師向哪,極有可能是直奔呂武的這一路聯軍。
當然,不能排除楚國就近先找越境入侵的宋軍,又或者對鄭國的仇恨值最大。
呂武換位進行思考,認為先解決實力最強的那一支敵軍最划算。
這種思路沒有太複雜的原因,要用強國的心態去想,能將最強的那一路敵人解決掉,自然能夠恐嚇其餘區域的敵軍撤退,算是最能節省時間和對自己有足夠自信的一種做法。
以楚國的實力,他們完全能夠主力直撲呂武的這一路聯軍,再分兵去找鄭軍和宋軍玩耍。這也是當世霸主該有的闊綽。
現在呂武等人在哪?他們已經渡過淮水,大軍一路朝著東南方向肆虐,又順路攻滅了唐國和隨國、曾國、賴國,逼近到距離“郢”這個楚國都城約四百里的“鄀(ruò)”了。
這個“鄀”其實是楚國的舊都之一,也就是說它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叫“郢”,後來才恢復“鄀”這個地名。
楚國人挺會玩,他們無論是遷都到哪裡,都城會一概叫“郢”,再次遷走才恢復當地本來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