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上一次範氏咬下鄭國的“祭”地之後,呂武就大概知道範氏跟鄭國會沒完。
只是,他沒想到範氏的動作會那麼快又不要臉。
比較搞笑的是,鄭國後面派出使節團追上了歸師狀態的晉君姬周,請求晉國放過鄭國。
為什麼搞笑?只在於前一刻鄭國求晉國放過,後一腳又宣佈跟楚國的聯盟關係牢不可破。
不止搞笑在那裡。
鄭國沒有等前一支使節團回去,又給派了一支新的使節團要到“新田”再次謁見晉君姬周。
鄭國後面那個使節團,他們想要陳訴範氏士匄做了一些不是人乾的事情。
鄭國其實也不奢望晉君姬週會怎麼處置士匄,純粹就是去叫慘博同情的,再期望能贖回被俘的鄭人。
呂武為什麼覺得士匄不要臉?
他人沒有回去已經知道士匄拒絕鄭國贖回戰俘的訊息,並且士匄對鄭國倒打了無數耙。
士匄的意思就只有一個,鄭國的一些行為侮辱了他,範氏絕對不能忍。
什麼行為?明明打輸了卻不認算不算是一種侮辱?那絕對是不能算的。
鄭軍頑強不屈在各個諸侯國的貴族看來會很複雜,他們既會覺得鄭人不知好歹,又必需讚賞鄭人的堅韌意志。
帶有悲劇色彩的勇猛事蹟,一般會令人從感性的一面去看,進而產生同情與羨慕。
羨慕是個什麼鬼?懂的都懂呀。
各個諸侯國很欽佩鄭軍對上晉軍的頑強意志,萬般希望自家的軍隊能學一學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
只是吧?晉國肯定不能接受。
要是誰碰上晉軍都玩死戰不退這一套?晉國就是根鐵棒也會被磨成針的!
這樣一搞,晉國的君臣哪怕覺得士匄做事不地道,對鄭國退讓則是完全不可能去做,又要在國際上挽回屬於晉國的形象,陷入了矛盾的糾結之中。
其中最為矛盾的一定是晉君姬周。
他很想卿位家族能各自尋找目標,不願意看到卿位家族只光撲在內鬥上面,卻是又擔憂卿位家族屢屢私自開啟戰端,甚至攪亂一些戰略佈局。
結果就是呂武人還沒有回去已經接到了國君的私人信件。
國君在信件中抱怨士匄吃相難看,表達了對中行偃會針對東方几個國家的擔憂。
呂武有理由相信國君行禮埋怨陰氏和魏氏開了開啟私戰的頭,搞得幾個卿位家族有樣學樣。
而實際上,呂武很想直接懟國君過於矯情,又明白國君害怕對形勢失去掌控。
國內穩定是國君想看到的局面,對外擴張的各家不會少了國君和國家的那一份。
至於國君對國家的掌控啥的?敢問,國君除了剛回國的那兩年因為大家給面子能幹點事,後面國君又有什麼話語權啦???
出於某些目標,呂武回國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找魏琦好好商議一下,能在哪些方面對國君表達友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