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無數次祈禱自家那位國君不要犯病,安安靜靜看著晉國和齊國打生打死就好了,千萬不要搞出什麼么蛾子。
如果他們在國內還好說,能經商誰不是個貴族,又或者背後不是有貴族在撐腰,多多少少是能參與國策制定,能對國家大事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力,遠在他鄉就只能做精神祈禱了。
現在可是齊國的都城“臨淄”被晉國中軍輕易拿下,晉國肯定不會讓齊國真的亡了,齊國衰弱下去則是一種必然,要是因為自家那位國君犯病導致晉國連衛國一塊打,得是多冤啊!
其餘的小國想再多也只是那麼一回事,有點特別想法的宋國人除了對齊國的遭遇感到幸災樂禍之外,開始思考“商丘”有沒有可能取代“臨淄”成為商業第一都。
事實上,宋國的地理位置在經濟相關方面比齊國更加有優勢,只是宋國沒有出現一位管仲而已。
一旦齊國衰落下去,再被晉國大肆地搶一波,不但貨物會被清空,連帶匠人肯定也要大批沒了。
失去了那麼多技工勞動力的齊國,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重新振作經濟,宋國的地理位置優勢肯定會得到凸顯,不抓住機會簡直是天理難容啊!!!
當然,宋國人想到了另外一層,他們需要想辦法把鄭國給搞一波。
畢竟,鄭國也是實際上的中原“腹心”呢!
“儘快回國向君上與右師稟告?”有想法的宋國人心裡無比的火熱。
他們現在想走挺難的。
晉軍逮住了“臨淄”這邊的人,能證明自己不是齊國人也遭到了監禁。
晉國很強,卻是不會一下子將所有諸侯國給惹了,需要的是經過一再的確認和甄選,時間合適了哪怕錯放一些也無所謂,短期內則不可能放任來去自由。
“不可動宮城。”呂武來到了‘臨淄’的宮城邊上,一點進去的想法都沒有。
他們這一次滅齊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滅國,對秦國不能滅,齊國一樣不能說想滅就滅,會引起各個諸侯國恐慌的。
如果沒有楚國,晉國的膽子會更大一些,未來晉國要的是將楚國打服了,有什麼其它舉動再下手,暫時則是需要悠著點。
所以這一次“滅齊”,晉國要的是齊國吐出在萊國身上的收穫,也就是讓萊國復國。
呂武還拿出了一個方案,齊國割讓多少座城池給魯國和衛國,魯國交割多少座城池給衛國,衛國再拿出相關數量的城池給晉國。
那是沒辦法的事情,幾個國家中只有衛國跟晉國實際接壤,晉國的國君和其餘“卿”不在乎飛地什麼的,呂武卻不允許存在那樣的隱患給自己的執政生涯添麻煩。
在呂武的計劃中,衛國交出來的城池不會是孫林父的那些,需要出血的是衛國的公族。
那麼,衛國交割給晉國的城池,應該就是西境的幾座,大部分則是衛國北境的那些。
晉國拿到那些城池會進行內部分割,給予國君必要的“上稅”,剩下的主要是陰氏和範氏來分,一些湯湯水水劃給一起出徵的中軍那些中等家族,小貴族會獲得其它賞賜。
不是說好了陰氏不適合當前階段再擴張嗎?不穩定的擴張是一回事,拿到手就穩固下來的不一樣呀!
陰氏已經完成對西邊的第一步籌謀,拿到“隨”、“瓜衍”、“銅鞮”、“斷道”、和“曲梁①”,缺了大河邊上的一些控制區來完成對“甲氏”和“太原”的掌控。
一旦陰氏獲得大河邊上的控制權,會打從事實上將“邯鄲”和周邊困成“孤島”,對陰氏的百年大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