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匄明白那一點,格局沒有出現大變動連讓範氏增加一個卿位都不願意。
如果是呂武就任元戎,會造成格局從事實上的變動。這種變動不是增加兩個卿位,祁奚或誰獲得卿位能比。
儘管呂武一直避免讓陰氏太高調,誰又沒發現短短十多年的時間而已,陰氏已經發展到不容忽視的程度了?
關於中行偃的訊息也在斷斷續續地傳出來,他被弩箭命中了胸膛,傷勢到底多嚴重則沒有相關的訊息。
待在封地的中行吳,也就是中行偃的嫡長子已經在趕來“新田”的路上。
這一次,荀氏和中行氏出動了兩個“師”護送中行吳,隨行的還有來自荀氏和中行氏的眾多族人。
有沒有刺客被生擒,到底是誰動的手,訊息層面還停留在不靠譜的傳言之上,甚至有許多聽著好像很有道理,深入解析卻是謠言的言論在滿天飛。
刺殺發生後的第八天,國君單獨召喚了士匄。
士匄是中軍佐,也就是元戎寶座的順位繼承者。
中行偃出了事,國君召喚士匄很是合情合理。
畢竟,一旦中行偃死了或是無法理事,身為中軍佐計程車匄就要接過權柄,不能讓晉國的各種政務陷入停滯。
“中軍佐婉拒君上召喚。”魏琦是在刺殺發生後的第九天才過來見呂武。
關於士匄拒絕國君召喚的訊息,呂武這邊沒可能不知道。
在廣為流傳的言論之中,沒有少了刺殺是範氏所為的話題,並且說得有鼻子有眼,很難不讓人信服。
支撐刺殺是範氏乾的基礎很直接,士匄是中軍佐,中行偃死了就是士匄接任元戎。所以,是範氏的嫌疑最大。
強勢的國君不附合晉國眾貴族的利益,恰恰是國君過於強勢,導致士匄很擔心能進宮城給出不來。
這一次刺殺是國君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存在一萬隻怕萬一的可能性就需要提防。
士匄要是去宮城,護衛帶太多了不合適,沒有足夠的護衛又無法產生安全感。
再則,國君召喚誰入宮,再埋伏弄死是有前例的。
就是晉景公發動的“下宮之難”咯。
小心無大錯為前提,不要怪士匄產生了那麼高的警惕心。
可以說,兇手是誰沒有給出一個結論之前,晉國上上下下心裡的恐慌不會消失。
在這種現狀下,晉國進入到“下宮之難”發生後,再一次誰也不信任誰的狀態之中。
魏琦問道:“若荀偃傷重不治,士匄可會就任元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