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箭看有沒有造成穿透,又要看是命中哪裡。
陰氏掉落馬背的騎兵有個數十,大多是被射中面門。
秦軍這邊則是至少三百左右的騎兵戰損,大部分都是沒有穿戴防具的那些。
戰馬中箭,脖子區域會讓馬吃痛變得暴躁,馬首一陣亂擺又在暴躁和恐懼中加快踏蹄的速度;軀幹部位中箭,射中的是要害就是馬軟掉失蹄,以首搶地或揚起前蹄再向側邊歪倒墜地。
距離一再拉近,雙方少量騎兵發生相撞,沉重的悶響伴隨著戰馬嘶鳴齊齊發聲,更多的騎兵則是在交錯而過時揮出自己手裡的武器。
秦軍騎兵訝異地發現陰氏騎兵揮來的武器力道十足,並且陰氏騎兵探出的身軀傾斜度也太不正常了一些。
像秦軍騎兵沒有馬鐙用來借力,進入交戰狀態需要雙腿緊緊夾住馬腹,一手抓住戰馬的馬鬃,很難做到將身軀向側邊傾出太大的傾斜度,要不就該摔下馬背了。
陰氏一千六百左右的騎兵在交錯而過之後,剩下一千四百左右,損失約有一百五十騎。
經過一路追一路發生人仰馬翻損失八百左右,再正面對射損失三百左右,一千八百多秦軍騎兵完成鑿穿,數一數剩下不足一千,也就是當場沒了八百多。
短暫的交鋒讓秦軍騎兵損失慘重,很多秦軍騎兵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變得不會騎馬,怎麼跟晉軍騎兵一陣交鋒是這樣的戰損比。
其實,無非就是裝備上的差距,再來就是秦軍騎兵人馬體力消耗過大。
他們沒有時間多想,只見之前拐彎完成迂迴的八百左右晉軍騎兵衝了上來。
又是一次交錯而過的交鋒,八百左右的陰氏騎兵僅損失不到一百,秦軍卻是連四百騎都沒有剩下。
秦軍營寨之內,後子針站在巢車上觀看戰局發展。
正面與晉軍交戰的秦軍,第一“徹”約一萬秦軍已經被來自陰氏的一個“師(七千五百)”給打得損失慘重又步步後退,分出的右翼五千多秦軍則是被晉軍右矩三個“旅(四千五百)”給咬住。
後子針對正面被陰氏的一個“師”壓著打,感覺是情理之中意外之外。
陰氏的那個“師”穿甲率達到百分之七十,還特麼是金屬甲居多,箭矢射之不亡,想幹掉一個需要揮舞太多次的戰戈。
相反,陰氏使用的戈矛能刺能勾又能啄,稍微“咬”到秦軍士兵“一口”非死即傷。
秦軍本陣先是受到晉軍騎兵的一再襲擾,再被晉軍主力撞上,還能維持算是秦人的堅韌性格在支撐了。
後子針前一段時間看己方騎兵在追擊晉軍騎兵,稍微將注意力放在正面戰場,只是一小會功夫再尋找己方騎兵,疑惑怎麼找了有點功夫就是找不到。
那是分為兩股的陰氏騎兵一再交錯,來回地穿插突襲,直接將秦軍騎兵給全殲了。
後子針滿心納悶地想道:“我的騎兵呢?怎麼不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