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獨秦人變成晉人之後打起秦國沒心理障礙,像是齊人、魯人、衛人……等等國家的人改個主人,打起母國一樣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
這種現象一直到戰國時代的來臨越演越烈,某些大能力者殺起母國的人絲毫不心慈手軟,詭異的是母國還會因為那大能力者獲得功勳感到“心有慼慼焉,然心慼慼矣”的感概。
陰氏盡了很大的努力,又費了極大的功夫,戰馬取自北邊的遊牧部落。
呂武的“先見之明”為陰氏獲取優良戰馬,質量上勝過秦國屬於後天的爭取和努力。
事實上,秦軍的戰馬得到改良換代是征服“烏氏”這個部族之後了。
而目前“烏氏”還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部族,不是秦國的一部分。
以上並不因為秦人是養馬的出身,擁有的馬匹質量就該多好,純粹是相同裝備條件下,秦人騎馬作戰不至於輸給任何一方。
如果自古以來幹什麼就是一直領先,工具就不用得到發展和改良,也不用費盡心思和各種千辛萬苦去追求更好的品種了。
所以,不知道落後才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並非是不想去追上時代的步伐。
追殺追到上頭的秦軍騎兵,他們因為自身損失遠比晉軍騎兵更多,屬於秦人的那種不服輸被激了起來。
他們哪怕發現前方又多了一支晉軍騎兵,領軍的秦國貴族沒下令撤退,一個個依然卯足了勁要跟晉軍騎兵正面拼殺一場。
黑石所在這支八百左右的騎兵在接近增援上來的同袍時,來了個猛然間的拐向。
增援上來的陰氏騎兵,他們剛剛完成任務脫離正面戰場,得到命令過來消滅這一支秦軍騎兵。
追到上頭的秦軍騎兵看到追趕的敵軍拐向,再看到正對面的晉軍騎兵筆直朝自己而來,作為貴族的秦人還能思考到底要不要撞上去,普通秦人則是有點麻木了。
“晉人戰馬速度遠超於我,且射箭遠勝於我,不可逃,只能戰!”
話說,明知道有這些差距,秦人是怎麼一直咬著陰氏騎兵不放的?
那就要講到人一上頭之後,明明平時是個挺有聰明勁的人兒,腦子的思維就變成了“直線”狀態,幹什麼就給那麼不管不顧了。
當然不會是兩千多的秦人無一例外給全上頭,只是不作為指揮官再清醒也沒有用處,甚至要因為頭腦過於清醒而承受更多的擔驚受怕。
在秦軍指揮官判斷不能拐彎,不能撤離,只能迎頭撞上去的剎那,雙方騎兵已經射出去第一波箭矢。
秦軍這邊的箭矢是一種扁平的青銅箭鏃。
陰氏這邊的箭矢則是一種灌模批次生產再打磨的三稜形狀箭鏃。
在防具方面,陰氏全員皮甲;秦軍則是沒有穿防具的居多,穿防具又分別是皮甲、藤甲與木甲。
箭矢飛了一段距離落下,能看到雙方都有人中箭,甚至是座下戰馬中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