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候是拆除掉城內的各種牆,還是保留下來將本來屬於“邑”的區域設成“坊”,換一個行政單位名稱的操作而已。
這種設想在短時內肯定是無法乾的。
呂武琢磨著,需要留個組訓什麼的,教後代子孫怎麼玩。
現在的“陰”地、“呂”地、“霍”地,但凡是開墾出來的土地都有“邑”和“邦”,基本上還是農莊體系的那種。
陰氏這麼搞,直接成為晉國“邑”最多的家族,只是其他的家族並沒發現而已。
至於南方的“原”地和“溫”地?
呂武暫時不想教其他家族聰明,打算維持原來郤氏和欒氏的操作。
來自北方的客人,他們看著下方的“繁華”,看得一臉的呆滯,慢慢長大了嘴巴:麥糕點的,這是天堂吧!?
他們其實不信“賣糕”,並且那位“賣糕”賣到被釘上架子的大哥,其實還沒出生的。
萬物皆有靈喲!
他們開始對自己信仰的各種“靈”唸唸有詞,用這樣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震驚。
能聽懂他們唸叨的什麼,一般是對祖先發出靈魂質問,要不就是對石頭、山、樹,也能是某種動物,嘴巴不念點什麼,心無法安穩。
說到底,他們哪裡見過城池和城鎮、鄉村連成一片的景色,感到震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這個就跟落後國家的人去到滿是高樓大廈的城市,一下子感到震撼是一樣的。
那些人又哪能知道,生活在鋼鐵叢林裡面的不易。
呂武為什麼要將這麼一批部落首領和代表弄來自己的封地?
不弄不行的呀!
陰氏已經在開拓北部,又要對西部伸手。
一再碰上游牧部落,需要整合一波的。
這些遊牧部落大多跟陰氏的武裝幹過架,只不過他們是被摁在地上錘的角色。
陰氏錘了他們一頓,再拿出好東西換所需要的物品,一般是馬、牛、羊和皮革、皮草。
為什麼要將皮革和皮草進行分類?
只因為遊牧民族的皮革一般是羊皮、牛皮,皮草則是另外一些動物的皮毛,比如狐狸皮草。
一樣是動物身上剝下來,獲取方式和價值卻是不一樣的。
打一頓再建立貿易關係,能夠讓這些遊牧民族老實一些。
陰氏拿出去的貨物,以鐵製品居多,像是烹飪用具之類;再來就是布匹以及植物類的糧食。
遊牧部落當然也吃植物類的糧食,真不是放羊的就頓頓吃羊肉。
遊牧部落哪怕是達官貴人也極少吃肉。
實際上,頓頓吃肉,誰受得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