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利益不讓,別希望大家能拿出多少力氣去拼。
不想讓出國內的利益,外部的收益渠道總該拿出來一些。
要不然,雖然說是國家的事情,但更是老范家的事,憑啥讓各家為了老范家的收益去付出!
真的要這麼搞,別怪各家可勁地去瞎折騰,再來讓所有人為自家的利益東奔西跑。
郤氏為什麼名聲能差到這地步?
他們又為什麼在國內幾乎沒朋友?
不就是郤氏平時真的囂張跋扈。
可是,晉國好幾代“卿”中囂張跋扈的多了去了,沒有一家能像郤氏這麼的沒朋友。
真正讓郤氏交不到朋友的原因挺簡單,他們動用國家力量來為自家洩憤!
偏偏洩憤完,郤氏也沒對各家表示表示。
現在是個什麼情況?
無非郤氏雙標了而已。
“楚國合兵三十餘萬?”郤犨眉頭深皺,說道:“三‘軍’齊出,國之重臣皆至。”
楚國一個“軍”有多少人,建制怎麼樣,跟周王室的諸侯國並不一樣。
只是,楚國的一個“軍”絕沒可能達到十萬。
他們的“軍”算是正經建制,該有多少戰兵就是多少。
其餘多出的人員是以各家貴族自成建制,人數方面沒有一個固定。
比如,一個叫甲的楚國貴族帶來了五百人,他這五百人不被算在“軍”的序列裡面,自己就帶著這五百人玩;另一個叫乙的楚國貴族帶來幾千人,同樣是帶著自家的人玩。
因為這樣,總是導致楚國無法做到令行禁止,很多次壞事就是壞在不處在建制的貴族私軍手裡。
他們管這種現象叫“率部而戰”,也就是自帶乾糧率領部眾上戰場立功。
往後數百年,以楚國人出身建立漢朝的老劉家,他們一直儲存著上古先秦時期的楚國習俗,對外爆發戰爭的話,良家子也可以帶著鄉黨上戰場立功的。
呂武真不願意在場聽郤氏的一叔二侄商議,找了個機會告辭離開。
按照郤氏一叔二侄的意思,他們壓根不可能現在去救援宋國。
不單單是宋國一毛不拔的關係。
留在南方的上軍和新軍合起來也就四個半的“師”,軍隊計程車氣不高,疲憊也真的是非常疲憊。
拿三萬多士兵,又是這樣的狀態,去跟楚國的三十來萬軍隊拼?
腦子瓦特了吧!
停留在“雍丘”的上軍和新軍沒有動彈,只是做好了隨時開拔的準備。
時間就這麼過了一個多月。
期間,他們肯定是要關注楚軍那邊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