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外交官的郤犨知道現在應該先穩住元華,說道:“右師,寡君已率中軍、下軍南來途中,豈會坐視宋國危局於不顧?”
元華一聽,晉國的中軍和下軍在南下?
他心裡多少穩了一些,只是覺得遠水救不了近火,說道:“楚、鄭、陳、蔡大兵已抵‘上蔡’。這……”
這個“上蔡”就是蔡國的都城。
而蔡國是一個小國,規模方面算是四流國家。
像許國則是屬於不入流。
陳國比起蔡國強了那麼一點點,算是一個三流國家。
晉國與吳國會盟時,邊上有個徐國。
這個徐國以當前的實力劃分來算是一個二流國家,也就是跟鄭國、宋國差不多實力的國家。
既然是在邊上,徐國怎麼沒在晉吳會盟時摻一腳?
他們現在奉行的是閉關鎖國的國策,誰愛跟誰怎麼樣就去,反正就是我不見、我不聽。
如果考究歷史的話,會發現這個徐國比誰都要歷史悠久。
相傳徐國是夏朝的分封國,商朝時期就是玩自己的,一直到周穆王時期才肯臣服於周王室。
成為諸夏一員的徐國曆來跟誰都玩不到一塊去,搞得中原列國都快忘了有這麼一個國家;南方各國考慮到徐國不弱並且沒招惹到自己,還是不去挑釁了吧。
這一次宋國病疾了亂投投醫,派了使者去徐國。
人老徐家連線待都沒有,直接讓宋國使者滾蛋了。
元華抱著十萬分的希望來到“雍丘”,就指望著晉國的上軍和新軍救命。
結果?
郤犨送走了元華,回到帳內,臉上泛著冷笑,說道:“宋人膽小。”
不給好處就要俺們去拼命?
想太多了!
這個想法極度靠譜!
現在是春秋中葉,國與國之間講究禮法,也追求實際。
出兵肯定要奔著收益去的。
可以是征戰時獲得戰利品,也能是獲得正治影響力。
元華壓根就是找錯了人。
晉國負責跟宋國外交的是範氏,不是郤氏。
什麼好處都讓範氏拿了,等到要流血時卻是郤氏去流,沒這樣的道理!
真的要救援宋國的話,怎麼救有很多需要說道和計較的地方。
首先,老范家需要在國內讓出多少利益?